摘 要: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 通過各種有效的訓練 ,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關鍵詞: 高中英語;能力;提高
課文教學是高中外語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培養學生“四會”能力的重要途 徑。教師的一切課堂教學活動必須圍繞課文和學生而展開。一堂課只有45分鐘,我們既要傳授學生知識,又要培養學生能力,怎么辦?我認為: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育首先要教學習之法,讓學生知道該怎樣學,進而樂學、愛學。這樣才能調動其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 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就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就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預習過的課文,學生通過其重點難點的自查、自鉆、自憶、脈絡清晰,上課聽課時的條理性、針對性就大大加強;再者預習在時間上搞一點超前,課文中的新單詞、新短語、新語言點就提前輸入大腦,然后再在課堂上來驗證這些信息的正確性,增強使用這些信息的熟練性。這樣就比較系統地完成了理論——實踐——理論,由感知到認知這一程序的循環。
2、指導學生聽好課。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學生還應集中精力上好課、聽好課。聽課是由感知到認知的過渡,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高效率的聽課,學生應該做到三條: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二要情緒高昂,氣氛和諧;三要聽課時懷有很強的求知欲。
3、指導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復習是學生與遺忘作斗爭的主要方式,也是把所學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的過程。復習不是簡單地重復教師授課的條文,而要在老師講授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開拓和挖掘,這就是說復習時要在知識的濃度和廣度上做文章。
4、指導學生自覺完成作業。做作業是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知識的必要一環, 通過這一步的訓練,學生把外語知識轉化成外語技能,從而提高運用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從認識論和實踐論的角度來看,學生在認知、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語言實踐練習對于鞏固基礎知識、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學生在做作業前,教師應指導他們先系統地復習教材,在充分復習的基礎上,然后再讀題、審題、做題,挖掘實質、找出規律,最后進行邏輯推理,這樣得出的答案才會準確,翻譯出來的句子才會新穎、流暢。
二、用英語講解課文
要使學生具有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應堅持用英語講課。在分段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采用句型轉換、同義轉換、擴句、單復句互換、句子釋義等方法,用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結構形式講解課文句子,以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
要通過課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從教學法的角度來講,必須堅持一個原則,即:凡是學生能做到的,就讓他們自己去做,他們還不會做的,就啟發他們自己去做。然而我們有些教師在分析課文時,一字一句地給學生講解,生怕有疏漏之處。杜勃羅留夫說得好,“教師如果把科學的材料嚼得這樣細,使學生無須咀嚼,只要把教師所講的吞下去就行了。這樣,從學生中可能培養出懂知識的猿猴。”因為學生的基本技能是通過大量的言語實踐活動練出來的,不是由教師講出來的。只有精講,才能省出時間來引導學生進行言語實踐和思考問題。學生只有在面對新的問題時,才能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正是學習和運用語言之必需。要使學生達到快速自如,準確地道地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在課文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及時引導學生將已學知識與當前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必要的綜合歸納,逐步形成學生的知識網絡。通過歸納,將學生所學知識進行類比,使學生了解掌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相同點及不同之處,以澄清學生知識疑點。
三、分層教學提高整體素質
由于各個學生的先天素質、教育影響和主觀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學習上存在明顯的差異,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全體學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但由于學生的個別差異,單靠集體指導還不夠,教學中還要根據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地進行個別指導。
四、豐富課外活動提高實踐能力
語言教學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語言技能的形成和提升僅僅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課堂教學還需向課外延伸。為了突出語言的實踐性,我們堅持多角度、多層次地開展各種課外活動,發展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
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形式是豐富多彩的。通過開展課外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促進了英語學科與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聯系,克服了學科課程割裂知識的弊端。
課外活動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有明確的活動目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所設計的活動任務要真實、自然,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興趣為出發點。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控制任務的難易程度。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任務設計要有啟發性和創造性。實踐證明,這種精心設計的英語課外活動教學,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有明顯的作用。
五、復習鞏固再提高
復習的目的是鞏固學生知識,給學生提供言語實踐機會,促使其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形成。因此,每教完一個新課后,我常通過下列形式組織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①復述課文。復述課文是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最佳方法,是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有效途徑。復述的方法可根據課文的形式和內容采用多種方式。②加強學生書面練習。要使學生具有靈活處理語言信息和活用語言的能力,僅僅靠記住或掌握課文中的現有知識是達不到目的的。還必須對學生進行一定量的課外筆頭訓練,以逐步形成學生的基本技能。對學生時行訓練時,既要考慮有利于鞏固本課知識,又要考慮使練習具有綜合性、新穎性、靈活性特點,突出“活用”二字。如:The day heat last. A looked forward to coming. B b ad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came. C is looking forward to come D was looking forward to coming這道題的答案應為B項。但絕大部分學生會選上A項或D項,因為他們只記住了“looh forward to doi ng sth”這一固定結構,而缺乏具體分析和運用能 力。由此看來,學生的課外練習是如此必要。③根據課文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寫”是高中生學習英語所要達到的“四會”能力之一。是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集中體現。
總之,我認為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突出“實際運用”四個字。離開了 這個根本,也就喪失了語言教學的實質。而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注重了學生語言 運用能力的培養,學生才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這不正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