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課程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習潛能的開發者,課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學藝術的探索者。換而言之,就是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者中的首席”,而不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的傳統角色。
一、駕馭課堂,加強課堂學習氛圍
一名優秀的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也應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營造一個積極的課堂環境。首先,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魅力,將枯燥的歷史知識講解的風趣幽默,比如清朝時期的道光可以諧音為“倒光”,因為道光執政時期中國人的銀子已經被外國列強的鴉片倒光了。這樣做可以提高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意識的去思考這個問題,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用。其次,教師要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要增強分組討論的價值:我們要合理的分組,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確定好小組的成員、討論任務,做到分工明確,合理的選擇討論內容,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能拿來做討論話題,另外也要合理的選擇討論時機,不能太頻繁,當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總結,讓討論的意義不會流失。最后要創造積極的課堂環境,只有積極的課堂環境才有助于師生互動,提高學習效率。一個積極的課堂環境其實是要建立一個溫暖的、寬容的、彼此舒適的學習場所,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收集學習資料,這樣課堂的效率才會得到提高,整個課堂的學習氛圍才會融洽。
二、更新教學觀念,構建先進而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首先是改革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和科學化。所謂多樣化,即教學內容呈現不再單純依靠教師的言傳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歷史多媒體教學及電子課件的制作與使用上。所謂科學化,就是不再單純地讓學生記憶并儲存歷史結論,而是結論與形成結論的過程并重。新教材在這方面給師生們留下了較大的思維空間。其次是改革師生互動方式,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以改革歷史課堂教學為突破口,營造一個實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圍,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看法、觀點不隨便斥責或施加壓力,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為學生的稟賦可潛在自由、充分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盡可能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第三是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學生發展自己、學會學習的過程。新教材增加的閱讀課和活動課,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歷史教師可以在組織指導這兩種新課型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當然還可根據新大綱要求開展好其他類型的研究性學習,比如課堂討論、辯論,收集歷史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歷史人物小傳,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編演小歷史劇,制作歷史題材的音像作品或計算機課件等。
三、高中歷史教學培養歷史情結是重點
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把歷史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而必修課只有高一年級開設,這實際上使大多數高中生接受歷史知識學習的時間就只有寶貴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學習就顯得頗為重要了。重視高一歷史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情結”,也是勢所必然,歷史教師雖難上加難,但卻責無旁貸。有人進行過問卷調查,調查統計表明:表示很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學生占55.3%,而明確表示不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僅占2.8%。學生沒說不喜歡歷史,可教師卻在抱怨學生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原因何在?無外乎兩個因素:因主課學業繁重緊張,把學習歷史當作類似看小說看電視等緩釋緊張情緒的功能;某些歷史知識通過教師引人入勝的講述,激發了學生的新鮮感,使他們產生了一時的沖動。這些統計表明,目前高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層次還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歷史情節中(這可能受初中歷史教學內容的影響),也就是停留在直接興趣這一層次上。直接興趣是不穩定的,常會因各種因素而減退,比如知識簡單易懂、概念重復講述、結論不易理解、內容難記難背等,再加上其他學科學習壓力,一旦學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難時,直接興趣就會衰減、消失。高一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與初中比較,普遍感到困難,出現“怕”的情緒。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成功心理,這對穩定學習興趣有極大作用。可以結合教學由淺入深的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對每一層次的內容,作出達標的要求,對學生每達到一個層次,進行及時的評價和鼓勵,讓學生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者,有信心進入下一個層次學習。再比如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讓他們在不同的場合獲得不同的成功感覺,可以對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正確的學生作出當眾表揚;可以對作業中有出色解答或獨特見解的學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讓學生在校內辦的刊物或壁報上發表一些作品。總之,教師要對學生的每一點成績和進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勵,使他們保持歷史學習的穩定興趣。
當然,對歷史理論的學習,更是必須重視的,其目的正在于幫助學生“會”學。不過在基本歷史理論的教學中有一點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學生畢竟不是高三學生,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過高,理解不了,對學習歷史就懷有畏難情緒,就會“厭”、“怕”。因此,教師要深入細致地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據學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學生學習負擔,更不能使他們不堪重負而喪失學習信心、興趣。
參考文獻
[1] 歷史新課程標準》
[2] 《歷史新課程標(實驗)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
[3] 《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 《中學歷史教學》.華南師范大學歷史系主辦
[5]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雜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