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因素,讓學生真正有效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在實際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數學,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關鍵詞: 數學;興趣;愛上數學
常言道:興趣是第一位教師,并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根據《學生園教育綱要》的精神,數學活動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為學生日后學習數學創造有利條件,為學生終生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學習數學需要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利用自身的內部機制去理解和掌握數概念。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是這么做的:
一、用幽默的語言讓課堂“活”起來
教學幽默是融洽師生關系,消除意義障礙的良藥,可收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
教學乘法分配律時,孩子們在觀察、探討中發現了其中規律:(a+b)×c=ac+bc。可在實際運用中,不少學生做成(a+b)×c=ac+b。面對他們的失誤,我微笑著在黑板上板書:(a+b)×c,柔聲問孩子們:“同學們,看看括號中的a和b像什么?”孩子們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我接著誘導他們說:“像不像兩個小朋友并排坐在一張長凳上?”得到孩子們的肯定回答后,我繼續描述:“看,括號外的c就像一包糖果,那兩個孩子并排坐著等你給他分糖果,你該怎么分?如果你只分給a而不給b,b會怎樣?”“會大哭。”“你們希望聽到小朋友哭訴你的不公嗎?”“不希望。”“那該怎么辦?”“兩人都分,a一個b一個。”就這樣,孩子們在笑談中掌握了所學知識,突破了這一令人頭疼的難點。即便后來有個別學生不經意做錯,只要其他人笑著對他說一句“你沒聽到小朋友在哭訴你的不公嗎?”他便可以輕松更正過來。
二、以游戲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綱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戲之中。”游戲是學生自己自愿性的活動,是一種輕松、愉快、充滿樂趣的活動。在利用游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時,所選用的游戲應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小班應該以直觀的、帶有情節的、學生能扮演角色的游戲為主。如情景游戲“小兔拔蘿卜”、“游戲宮”、“送小動物回家”等。而中、大班學生應該運用挑戰性的、有更多發揮余地的游戲為主,如競賽性游戲、操作性益智游戲等。如:中班的孩子剛來學生園,對數學還沒有產生興趣,這時激發他們愉悅的情感尤為重要。如在“貓捉老鼠”的游戲中讓學生感受“1”和“許多”。老師做貓媽媽,小朋友做小貓,一只貓媽媽,許多小貓;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黑的,其它是灰的;小的老鼠中1只是白的,其它是灰的等等。從游戲中讓學生知道數字的概念,老師和孩子是共同的游戲者,孩子在游戲過程中自由自在,沒有負擔,學生情緒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歡上數學活動了。
三、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把學生教活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適用范圍,不存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學生都有效的”萬能”的教學方法。因此,我們要從實際出發,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中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堅持“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學時間用得最少,教學效果最好,達到教學方法的整體優化。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教師都要堅持啟發式教學,都要堅持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動眼,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都要遵循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都要堅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是一種“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
四、用競爭機制使學生善學
在課堂中設置一個競爭的情境,引入競爭機制,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例如:為鞏固小數加、減、乘、除法的口算練習,我開展“看誰做得又對又快”“奪紅旗”等活動。讓優秀學生當評委,公開評判其他同學的成績,使各層次學生互相啟發,促進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逐步學會學習、善于學習。并隨著進取意識的增強,不斷地向上一個層次遞進。
各式各樣的活動層出不窮,孩子們樂不思蜀。在不知不覺中不斷積蓄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
五、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通過故事讓學生形成數的概念。學生一般都喜歡聽故事,利用故事激發兒童的興趣,激起他們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數學內容的要求,我講了一些既有趣味性又符合知識要求的小故事。如:小班學數字“4”。我講了《4的故事》:小白兔問媽媽:“媽媽,今天我們認什么字呢?”兔媽媽拿起一張寫有“4”的卡片,說:“教你認‘4’,1、2、3、4的4”。小白兔看了看卡片,說:“媽媽,我會認4了。”兔媽媽說:“你去找一找4的朋友吧!”小白兔走呀走,遇到一張桌子。桌子問:“小白兔,到哪兒去?”“我去找4的朋友。”“我就是呀,你數一數我的腿吧!”小白兔鉆到桌下數起來:“1、2、3、4,你有4條腿,對,你是4的朋友。”講到這里,我開始問:誰還是4的朋友?小朋友很自然地就回答出:椅子、床、小狗、小兔……4條腿,都是4的朋友。這樣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2、提供足夠的教具、材料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數是抽象、概括的。學生處在直覺行動思維階段,邏輯思維能力差,他們只有在擺弄物體時,才能很好地進行思維。所以在教學中除了運用各種教具外,還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隨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表揚,其他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爭著回答問題,活躍了課堂氣氛。
總之,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于學生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參與的程度卻與學生學習時產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能讓學生真正地愛上數學,把學習視為一件快樂的事。
參考文獻
[1] 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M].科學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