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類基礎學科,在學生求知增智和人格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教學要求,決定了它肩負著培養和發展學生情感的獨特使命。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同時,應充分注意和重視中學生的情感教育。
一、高中語文情感教學的背景
1.語文情感教學的歷史源遠流長,較多地集中在“樂學”問題上。這方面,東西方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有些精辟見解至今仍被沿用。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教學思想雖然傳承了數千年,但在教學實踐中卻未被人們普遍重視。“樂學”思想盡管被津津樂道地傳頌,但“苦學”思想卻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即使在今天,大部分學生仍然認為學語文是一項“苦差事”。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重知輕情”,對教學中情感因素的作用缺乏應有的重視。但是,當時代邁進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人們對人才的要求己經從“知識型”、“智能型”向“個性全面發展型”過渡。僅從智能的角度入手,進行教學改革,已嚴重阻礙教學潛力的發揮,影響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身心健康,己經不能滿足人們對人才質量的需要,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對此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不能僅囿于智能范圍的模式,必須同時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參與,這樣才能塑造全面發展的人才。于是有著歷史淵源的情感教學被歷史地推上教學改革的舞臺。
2.新課程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要素,情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強調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情感。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更是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可見,教育理論工作者越來越重視情感教學。一些相關的理論著作如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也為語文情感教學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長期以來的教學實踐也在不懈地進行,于漪、斯霞、李吉林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很多優秀教師在教學中也能自覺運用情感手段,優化教學效果。90年代初的愉快教育,以及后來興起的情境教學、和諧教育、成功教育等都是語文情感教學的范疇。可見,語文情感教學己初具規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還在繼續深入。
二、用美好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語文教學也需要立足于生活,畢竟生活是所有一切人類活動的歸宿。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具備人文情懷,最終都是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好的情感教育。教學過程中,借助優秀的文本,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更關注生活,培養學生寬容的對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及方向。課本作為教學過程的首要資料,教師應當更好的對其加以利用。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很深的情感意蘊,課堂上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更好的去讀懂課本、挖掘課本。教學過程中,要想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及內涵,首先教師要對每篇文章的背景知識進行相應講解。課本中很多文章是文言文,發生在很久以前,而通常作者寫每一篇文章都會有特定的背景因素,可能是被貶謫也可能是因為戰亂流離失所,這些特定的背景條件才醞釀出了這些情感,清楚的了解背景,也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對于文章有準確的把握,學生才能領會到文章的主旨及內涵,才能在欣賞的過程中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讓美好的情感向更深處蔓延
語文課本中飽含了各種充滿人文情懷的素材,為我們對培養學生關注生命、克服困難、抗爭命運、笑對人生的品質提供了教育契機。語文課本中的不同文章往往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培養學生對生命的理解,透過更深層次的情感教育逐漸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及人格。教材文本中不乏講述人生歷練的文章。讓學生們對于文章內容有深刻的感知,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有利于弘揚人文精神。這個過程也讓學生們真正能關注生命,讓人文情懷在潛移默化中進入他們的血液。語文教學從關注生命的角度出發,沒有枯燥的知識傳授與訓練,沒有蒼白的架空分析,學生不再是單純地學習語言文字知識,而是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情感與課文交融在一起,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審美的教育,受到人倫情懷的熏陶,受到生命力量的震撼,從而實現了“塑造學生心靈”的任務。語文教學不是培養學生的某種技能,不同于數學課堂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各種數字的運算,也不同于英語課堂教會學生掌握一門語言,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其實是一種價值的輸出,每一篇學生們會學到的課文,文章背后都表達了作者對于人對于物對于這個世界的看法及觀點,對于這些觀點的理解與接受,幫助學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及價值觀,而這些最本質的東西將會伴隨學生一生,影響他們以后生命的軌跡。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正確指引,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認識那些卓越的人們留下的話語,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更好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四、高中語文教學應培養博愛情感
文明的社會,需要廣博的愛心,博愛的情感應該在人和人之間、人和大自然之間充分體現出來。學會相處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樹立起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為人處世原則,讓學生真正懂得互相尊重理解,互相關心幫助,互相謙讓寬容,為今后走上社會安身立命奠定基礎。此外,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還要教育學生用情感和愛心去善待大自然,善待自身生存的環境,樹立強烈的環保意識。《這不是一顆流星》、《羚羊木雕》、《驛路梨花》、《一碗陽春面》、《小麻雀》、《松鼠》、《大自然警鐘長鳴》等都是對高中生進行博愛教育的好教材。
參考文獻
[1] 歐治華.試論語文情感教育目標體系的構建[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
[2] 朱小蔓.當代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