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二戰后初期工黨政府執政,保守黨在野。但保守黨積極進行黨的政策方針的調整與左轉,1951年后保守黨政府上臺,此后連續執政13年。期間,丘吉爾政府時期形成的共識政治成為保守黨能夠上臺的政治與經濟利器。因此,探討共識政治對了解英國戰后的經濟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共識政治;保守黨;界定
一、緒論
1951年,工黨政府由于在朝鮮戰爭問題發生黨內分歧下臺,保守黨丘吉爾政府上臺執政,執政后的保守黨政府基本上延續了前任工黨政府的經濟政策,在經濟與政治上兩黨達成基本共識。為此,1954年《經濟學家》(《The Economist》)出現了一個新詞來反應此時期的共識,即“巴茨凱爾主義” ,它是由工黨大臣蓋茨克爾名字的后一半和保守黨大臣巴特勒名字的前一半的結合而成,之所以用工黨與保守黨財政大臣的名字的組合描述戰后兩黨形成的基本共識,是因為英國經濟政策的制定是由一個核心的政策制定群體決定——首相,財政大臣,財政部、英格蘭銀行以及內閣成員。尤其是英國財政大臣的經濟觀念與思想,對影響著英國經濟政策的走向。
二、共識政治的界定
共識政治具體是指戰后英國統治階級的兩大政黨在重大國事問題上互相趨同與合作。并且‘共識政治’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說保守黨和工黨之間存在共識,并不意味著兩黨之間消弭了政治沖突,或者在所有的政策上都步調一致,而且,保守黨和工黨內部都存在派系斗爭。共識政治的內涵范圍很廣,它不僅包括政治層面也包括經濟層面等等,具體到英國的經濟政策層面,共識政治是指“首先,它是一種由公有部門與私有部門共同組成的混合經濟,并且公私部門都要受制于政府持續的干預,即一種可管控的混合經濟。其次,英國所有的政黨都要承擔維持充分就業的責任”。
英美學術界對此時期共識政治的界定十分復雜。有學者僅僅把維持充分就業的目標作為共識政治存在的依據,這就會把如何達到或者使用什么途徑實現充分就業的目標省略了。充分就業的目標與途徑分離,即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與政策,只要達成充分就業目標就是共識政治,筆者認為這種界定過于泛泛。而1945年工黨政府維持充分就業的手段包括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與經濟管控以及公平分配,使用實物控制,定量配給,食品與住房補貼等戰時的政策。1951年至1955年保守黨丘吉爾政府則盡管也采用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但是更多的采用廢除管制與自由市場來管理經濟。不同的經濟手段雖然會達到政府充分就業目標的要求,但是其也會產生不同的經濟后果,例如1945年工黨財政大臣蓋咨克爾運用價格控制的手段實現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平衡,結果卻導致英國經濟需求壓力較大,而巴特勒拒絕使用價格控制手段就意味著他不得不在這些因素之間形成一種新的平衡。另外,即使我們僅僅把實現穩定而高水平的就業結果作為共識政治形成的依據,“在20世紀50年代保守黨丘吉爾政府充分就業目標的達成實際上是由英國外部因素實現的。”因為50年代全球經濟的擴張與發展使得那時的英國政府不必做什么就已經能夠維持充分就業的目標。即使在20世紀40年代工黨政府時期,充分就業也不需要政府的過度關注,“國際收支平衡以及英鎊的脆弱性是政府關注的主要問題。”因此,對共識政治的界定既要關注充分就業方面,也要關注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方面。
三、共識政治時間的界定
筆者較為贊同的中國學術界對本時期共識政治形成時間較為權威的界定主要有:“第一種觀點認為共識政治起源于1951年丘吉爾政府的早期階段。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共識政治最關鍵的證據是當在野黨上臺執政時,仍然繼續執行前任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形成戰后持續30年之久的共識政治的局面。”第二種觀點認為共識政治形成于保守黨《工業憲章》的制定。“《工業憲章》的核心內容就是接受了工黨政府已采用過并正在采用的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自此, 英國政黨政治史上罕見的議會兩大黨在主要政策上一致的“共識政治”出現了, 并持續了30 年之久。”這兩種界定基本上把共識政治形成時間定位在1950年前后,缺陷是時間界定模糊,不精準。結合上述對共識政治的界定,本文認為此時期英國的共識政治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47年到1952年2月,本階段稱為微弱共識政治時期,這段歷史時期則是兩黨共識政治最為脆弱的時期。保守黨財政大臣巴特勒與工黨財政大臣蓋茨克爾關于經濟政策與經濟哲學上確實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本階段,保守黨試圖拋棄拋棄共識政治,推行經濟自由化。相對于實現充分就業的目標,財政大臣巴特勒更傾向于通過實現自己提倡的Robot計劃來實現英鎊兌換以及廢除管制,因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巴特勒較少的考慮其會造成充分就業的劇烈波動。第二階段是從1952年2月以后,此階段稱為基本共識政治時期。保守黨在試圖破壞不穩定的共識政治失敗后,不得不接受現實,但是形成的仍然是基本的共識。因為巴特勒與艾德禮工黨政府財政大臣蓋咨克爾對英國經濟管理的理念與政策存在很多不同。蓋咨克爾認為實物管制措施對于經濟計劃、維持充分就業以及公平分配極為重要。蓋咨克爾能夠實行控制的經濟的理念使得他拒絕把英鎊完全兌換的觀念,認為“單一世界”貿易體系不應該成為英國的政策目標。丘吉爾政府財政大臣巴特勒有著支撐自己經濟戰略的理念。他支持經濟的廢除管制政策,支持基于浮動匯率的貨幣兌換,并希望英國的經濟轉向“單一世界”經濟體系。即使Robot計劃失敗,經濟理念不會因為一次政策的失敗也消失。
四、結論
戰后丘吉爾政府時期,雖然兩黨存在共識,即他們都對充分就業、混合經濟、國家干預表示認同,但是兩黨的共識是基本的共識,兩黨共識的部分的關注度與實現方式也有很大區別。
參考文獻:
[1].Wyn Grant,Economic Policy in Britain[M]. New YorkPalgrave,2002,p.21.
[2].Paul Addison,Ruling performance,basil blackwell,Oxford,1987,p6.
[3].Seldon,anthony.consensus:A Debate Too Long,Parliarmentary Affairs,No4,Vol47,1994,p109.
[4].Scott Kelly,The Myth of Butskell-The Politics of British Economic Policy.NYU in london,Ashgate,p4.
[5].N·F·R·Crafts,N·W·C·Woodward.The Britain Economy Since 1945[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p.34.
[6].劉杰.戰后英國共識政治研究綜述[J].世界歷史,2000,(1),第100頁.
[7].劉建飛.英國保守主義的主要特征[M].國外社會科學,1997(06),第20頁.
[8].Wyn Grant,Economic Policy in Britain[M]. New York : Palgrave,2002,p18-21.
[9].注釋:Robot計劃是指1952年2月挑戰戰后形成的固定匯率制度的經濟政策,目的是挑戰戰后工黨形成的經濟體系,推行經濟自由,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失敗了,其失敗標志著兩黨基本共識的形成。
[10].Alec Cairncross.Years of Recovery:British economic policy 1945-51[M].London: Methuen Co.Ltd,1985,p254.
[11].Scott Kelly,The Myth of Butskell-The Politics of British Economic Policy.NYU in london,Ashgate,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