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真實性是記者心中應時刻繃緊的弦,虛假新聞是新聞工作最大的天敵,近年來,媒體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虛假新聞,嚴重地影響著媒體的公信力。本文簡單論述了虛假新聞的危害以及防范對策。
關鍵詞:虛假新聞;危害;防范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受眾經常聽到各式各樣的虛假新聞,從紙質媒體到電視媒體再到網絡媒體,虛假新聞在我們身邊已經無孔不入。那什么是虛假新聞呢?筆者總結為:假新聞是一種新聞要素完全不真實的新聞,假新聞的出現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是新聞從業人員臆想或編寫出來的新聞,新聞事實根本不存在。
一、虛假新聞的產生
當前新聞業競爭空前激烈,要在這種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媒體普遍追求最新的新聞、獨家新聞。在記者編輯利用自己的新聞敏感篩選新聞線索和采寫新聞的時候,要確保時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斷百分之百正確并非易事,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虛假新聞。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互聯網在給我們帶來信息傳播便捷的同時,其強大的自由性和原創性使得信息發布和傳輸沒有嚴格的檢查和核實系統,微博、貼吧、論壇、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來越簡便和多樣化,簡便和多樣化的特點使得網絡在最大限度讓受眾享有信息傳播的便捷的同時,也深受虛虛假新聞泛濫之害。
二、虛假新聞的危害
(一)我認為虛假新聞對社會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虛假新聞造成社會動蕩,影響市場運作。
第二、虛假新聞使國家聲譽受損。
(二)我認為虛假新聞對媒介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虛假新聞危害了新聞的生命力。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在大眾傳播媒介日益發達的今日,只有真實的新聞才會有生命力,才會有新聞應該具備的價值。
第二,假新聞損害媒體公信力。目前,假新聞的傳播范圍越來越廣,涉及媒體越來越多,就整個中國媒界而言,呈顯著的上升趨勢,嚴重損害了媒介的公信力。在網上經常看到網友的抱怨:現在的報紙不能相信,沒有新聞也編些假新聞出來混淆視聽。甚至有受眾認為:“這年頭,流言飛遍天下,基本屬實,很少摻假,越看越像新聞;而新聞隱瞞真相,胡吹亂侃,越看越像流言。”這種認識未免極端。但假新聞對媒介公信力以及對社會環境的傷害,已經到了不可不治的地步。近年來,受眾對大眾媒介公信力的質疑,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假新聞的泛濫。
(三)我認為虛假新聞對大眾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虛假新聞易誤導輿論,擾亂人心。新聞報道應該是客觀公正的報道,應該正確引導輿論,這是新聞媒體肩負的使命。但是,虛假的報道卻容易迷惑受眾,從而把輿論引導到錯誤的方向。
第二,虛假新聞損害受眾的知情權。憲法規定每個公民都擁有知情權,同樣,受眾對于新聞媒體報道的事件有知情權,虛假新聞的播送不僅剝奪了受眾的知情權,還可能使受眾由于信息錯誤產生一系列行動上的損失,嚴重者則會危及受眾生命安全。
第三,虛假新聞侵犯人權,傷害無辜。這一點在娛樂新聞里面尤為突出,現在的娛樂新聞大多是說娛樂八卦,在百度百科中八卦有一種含義是指非正式的,小道消息或者新聞。由于娛樂新聞具有很大的娛樂性,炒作性,所以對于娛樂新聞的要求就沒那么嚴格。正是因為這個不嚴格,于是很多炒作手開始渾水摸魚,不斷制造一些具有爆炸性的假娛樂新聞,甚至很多媒體的記者、編輯都會上當,這種現象越演越烈,兇狠之勢猛于“虎”也!對于一些惡意詆毀誹謗某些明星以博取大眾眼球的新聞,已然對明星的人權造成傷害。
三、虛假新聞的防范
新聞的真實性,就是要求在新聞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然而顯而易見虛假新聞不從實際出發。所以,對假新聞進行把脈、透視,才能夠對癥下藥,也才能藥到病除。隨著假新聞的愈演愈烈,其危害也越來越大,如何防治假新聞,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防范:
第一,采用可靠的信息來源。在重大新聞的采用上,除了參考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外,還可以查閱《人民日報》等傳統紙媒,雖然這些權威媒體的時效性不及網絡,但是其制作和播出的新聞經過了一層層的審核,真實性和邏輯性都很強,具有網絡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相反,網絡上出現的信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編輯人員采用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小心求證、多方核實;新聞在被查實之前,切忌刊載或者播出。
第二,仔細驗證信息來源。由于一些虛假新聞會冒名傳統媒體發布,所以轉載自傳統媒體的新聞消息,一定追根溯源。利用百度、Google等的搜索引擎功能,搜索出信息的最初刊發媒體和刊發時間,并找出相應的版面。
追根溯源,要堅決杜絕虛假新聞,記者是關鍵。要想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獲勝,靠的不是嘩眾取寵、博人眼球的虛假新聞,首先拼的是采寫技巧,其次是能力,最后是人格。虛假新聞如此猖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國司法懲罰系統的不完善,要想防治假新聞必須建立起有效完善的制約機制,用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對虛假新聞加以限制,并且得到貫徹和落實。
不只是新聞,其實各行各業都是如此。任何人要想成為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就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為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唯有如此,新聞工作人員才會形成新聞專業主義的信仰,才會有強烈的自律精神。
優秀的記者通過報道客觀準確的真新聞實現自身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效益的同時,利用自身過硬的專業素質和敏銳的洞察力,察常人所不察,寫他人之所不及,獲取巨大的經濟效益,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完美兼顧。
正如美國傳播學巨擘李普曼曾說:新聞就像黑夜里的探照燈,它只能把一個區域照亮,讓我們注意到這個有限的區域內發生了什么,但是其他的部分卻處于黑暗之中。在當今中國各種法律制度都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新聞記者如何通過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把“有限的區域”照亮,讓受眾看清事實的廬山真面目,重新樹立新聞媒體在受眾心目中的公信力,重拾“無冕之王”的桂冠,這不僅依賴于新聞工作者的自律,還需要行業法律法規的他律來實現。
參考文獻:
[1].朱云龍.網民對信息的“把關”[J].網絡傳播,2006(5).
[2].黃瑚.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3].郭鎮之.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4].喻國明.影響力經濟——對于傳媒業產業本質的一種詮釋[J].現代傳播,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