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提出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一系列新觀點,做出了新的戰略部署。
一、創新社會治理,要加強社會治理的主體建設
(一)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升黨治理國家社會的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黨。要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提高黨領導工作水平。加強黨的建設必須強化思想政治保障,強化班子隊伍保障,強化基層組織保障,強化作風紀律保障,這四個保障的核心就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實現執政為民。
(二)深化行政改革,打造服務型政府。《決定》中指出,創新社會治理要“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政府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切實轉變自身職能,打造服務型政府,實現政府公共權力運行方式的轉變。只有公共權力規范化與透明化,才能為社會治理提供良好的體制空間。政府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以決策參與為突破口,強化公民在公共服務提供上的參與權和選擇權。這能有效提高公共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性。建構多樣化的協商交往機制。
(三)大力培育社會組織,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現階段我國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存在不少弊端,解決這些問題,一要加快實施政社分開,規范發展現代社會組織體系,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二要加快形成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降低社會組織登記門檻,使之做到權責明確、依法自治。三要營造良性社會生態,發展合作關系,在國家與社會、政府與社會、社會組織與社會組織、社會組織與公眾之間建立一種廣泛、平等的合作關系。四要加快社會組織立法進程,優化社會組織發展制度環境。
(四)努力提升公民素養,培育“治理型”公民。所謂“治理型”公民是指在政治法律領域具備主體意識、權利與義務意識及參與意識,在社會生活領域具備責任意識、合作意識、道德意識的公民。這個公民群體的發展和壯大是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與完善的有力支撐。因此,必須對公民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與教育,加強公民意識相關的社會倫理、生活技能的教育。
二、創新社會治理, 要完善社會治理的運行機制
(一)建立與完善危機預防機制。抓住源頭,著力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提供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這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預防社會矛盾的基礎作用。建立完善的權益保障機制,如消費者權益、農民工權益、民營企業權益、志愿者權益、殘疾人權益等。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構筑完善的“社會安全網”。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及時察覺和恰當處理處在潛伏期的各類矛盾與風險。
(二)建立與完善社會風險評估機制。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真正作為審批決策前置條件和必經程序。各級各部門特別是各級政府和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部門,要明確領導專門負責,完善議事程序,建立剛性制度規定。實施全程跟蹤監控。在政策出臺后或重大項目施工過程中,責任主體要加強跟蹤監控,關注相關利益群體反映及社會動向,發現問題,及時做工作,把各種消極因素降到最低。
(三)建立與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建立上下貫通的服務群眾機制,尤其是基層黨委政府,要把一些行政職能自上而下延伸到鄉鎮、街道乃至農村、社區,依托群眾工作站、室為群眾開展有效服務。盡可能通過對話、溝通、協商等人性化、法治化的方法協調利益矛盾,通過制度的公開、公正的落實和執行讓矛盾無生長的土壤。建立一系列相關機制配合利益協調機制來發揮作用,如公開的政策形成機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等。
(四)建立與完善訴求表達機制。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搭建多種形式的溝通平臺,建立科學有效的利益訴求表達機制,把群眾利益訴求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已成為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
(五)建立與完善矛盾的調處機制。建設大調解體系,堅持把“調解優先”原則貫徹到執法辦案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委和政府、司法行政機關、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相互通聯的大調解工作機制的作用。借鑒各地經驗,如北京的網格化的社會管理、上海的大聯動模式、廊坊市安次區的“品牌調解室”、滄州市的“村矛盾糾紛排調接待站”等等,推進調處機制創新。
三、創新社會治理, 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
(一)加快構建以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為基礎的社會治理方式。黨委領導就是要明確中國共產黨在治理結構中的領導地位,治理體制中的其它主體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參與到治理實踐中來,要切實履行法律賦予自身的權利,積極完成自身所承擔的義務。政府主導就是政府不再是治理體制中的唯一主體,政府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承擔著凝聚、協調、調動和組織的作用。其他治理主體要在政府的凝聚與協調下進行社會治理實踐,要及時彌補政府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社會參與是指要充分調動黨委、政府以外的其他社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
(二)加快構建以法律、道德規范調節為手段的社會治理方式。一是要堅持依法治理,要加強法治保障,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培養社會治理主體與群眾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社會問題、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的意識與習慣。二是要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要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彰顯出道德在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解決社會問題中的作用,要重視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的社會道德體系的建設,要通過各種形式弘揚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要努力營造誠信、友愛的社會環境。
(三)加快構建以基層為導向的社會治理方式。以基層為導向的社會治理方式要注重為基層群眾做好服務。要加快基層網格化社會管理的構建與實施,網格化社會管理是基層居民自治的創新形式,是社會治理體制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以基層為導向的社會治理方式要注重協商對話機制的建立。要注重維護群眾正當利益的訴求表達權力,及時反饋人民群眾的意見與建議,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要在傾聽意見的過程中與群眾建立對話、協商機制,要通過協商對話機制有效協調群眾各方面、各層次的利益訴求,要及時化解利益沖突,從而實現社會治理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的價值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