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布置并指導完成適當的作業是高中生物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完成作業是學生學習成長的歷程,是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生活,關注生產和社會實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創造性思維,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形成實踐技能的重要形式。教師貫徹新課程理念,形成新的作業觀,努力提高高中生物作業設計的有效性,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生物;作業設計;有效策略
完成作業是學生完成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作業設計目的不外乎兩個:一是讓學生通過練習,掌握并加深理解學過的知識;二是讓學生對學過的知識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創新的意識已深入課堂,并且深入科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科學作業的創新自然也不會例外。在這種背景下,作業設計必須以促進學生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教學設計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作業設計,不僅要顧及作業一般作用與功能,而且要創新作業的設計,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都得到提高。
一、教師應貫徹新課程理念,樹立新的作業觀
“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新課程的三項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意味著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課程內容應呈現多樣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學過程要因材施教,適應不同智力水平、性格、興趣和思維方式學生的需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指教師通過生物學教學,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情感,掌握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基本的生物科學探究能力,以及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倡導探究性學習是要求學生以探究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探究中獲取知識,了解科學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法,學會科學探究的各種技能,領悟科學觀念,培養科學精神,從傳統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由此教學模式也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生物教學應更多地包含學生的實驗、討論和交流等活動。
二、新課程下作業的設計策略
為改變作業的現狀,使其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布置,把握好學科作業發展的方向。我認為必須對生物作業功能、形式、要求等重新思考和個性化設計,有必要把作業設計提到實踐層面上來。
1.作業的設計應由教材知識向生活實踐轉變
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富有一定的情境,就能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高中生物中的許多現象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緊密,但是因為太平常了,他們往往不太留意,有時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會出現偏差。例如在講“光合作用”這一節,學習光和色素時,提到秋天落葉變黃是因為低溫使葉綠素被破壞,而黃色的類胡蘿卜素比較耐低溫,故秋天樹葉變黃,學生異議不大。但提到楓葉秋天為什么變紅時,學生意見就不一致了,有的說是楓葉中有特殊的光和色素,有的說是呈現在液泡中花青素的顏色,大家都據理力爭,不肯讓步。此時學生討論得十分激烈,就是教師親自解釋也不足以服人了。對此,教師可適時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課外用顯微鏡自己觀察親自體會一下。這樣的作業,比教師反復解說效果要好得多,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類似的情形,類似的爭論,教師都可以及時將問題布置成體會型實踐作業,使他們在體會中學到知識,得到快樂。
這類生活實踐作業既能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在觀察、操作、實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又能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要大力挖掘這方面的學習資源。
2.作業的設計應由書本知識向探究學習轉變
新課標倡導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研究性學習,作業設計也應與這種學習方式相匹配。探究性作業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設計探究性作業,教師拋出的是探究的源,學生得到是起于源頭而流向不同的水,從而賦予了作業內容的創新性。
探究性學習作業,也可以結合探究過程的幾個方面,結合學生知識特點,分階段突出設計某一環節探究內容為學習作業。如: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的作業,培養學生建立猜想與假設的能力的作業,培養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的能力的作業,培養獲取事實與證據的能力的作業,等等。
3.作業的設計應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
適當設計并布置學生完成開放性作業,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的形成。例如:在學習了“質壁分離和復原”、“細胞膜”后,我布置了一項開放性作業:請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驗證一個細胞的死活。要求設計的實驗方案完整可行,尤其要設置對照組及選定正確的變量。我不規定具體材料,方法和步驟,完全讓學生根據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即把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嚴謹性、一致性、可重復性等有機結合起來,根據探究性實驗的環節和步驟要求,自由選擇,設計出多樣化的實驗,培養學生發散思維,進而培養創造性思維,學習科學探究一般方法提供空間,打破陳規,使學生的思維具有開放性,體現出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我根據高中生物學教學實踐得出結論:有效設計作業,必須依據課程標準,緊扣教學重點,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關注學生的認知層次和水平,體現實踐性、探究性、合作性和開放性。
教師設計作業,應緊扣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知識、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目標,針對教學內容呈現的生物學概念和原理,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通過完成作業,能切實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課程標準確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完成探究性作業,不僅可以喚起探究意識,激發探究興趣,而且在完成作業的實際操作過程中,能不斷鍛煉探究技能,逐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起點,也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關鍵。陶行知先生說:“我們的實際生活,就是我們全部的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設計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與社會、生產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學生的作業,可以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合作交流協同完成作業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前提下,與同伴交流討論,取長補短、互相幫助,使得作業完成更深入、更完善。同時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建立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合作交流的技能、技巧,進而形成團隊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