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高中歷史教學以問題探究為導向的意義分析,針對性地闡述了以問題探究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以期提升高中歷史問題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問題探究;導向;教學策略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科學指導,高中歷史教學以問題探究為導向不但能夠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且也能夠提升學生全面綜合素質。因此,高中歷史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以問題探究為導向,不斷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水平和質量。
一、高中歷史教學以問題探究為導向的意義
(一)體現歷史學習過程的動態生成性。以問題探究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但可以突破傳統歷史教學死記硬背的識記方法,還能夠體現課堂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的動態性特點。高中歷史教學中,老師以問題探究為導向,創設情景,引領學生走進材料,解讀材料,敢于質疑;學生在“以問題探究為導向”引領下,參與課堂學習,探究歷史知識,展現歷史課堂的“靈動性”。并且,由于生活閱歷與生活經驗、知識基礎與認知水平、思維方式與思維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差異,學生對問題的質疑點通常會因人而異,問題提出的角度和難易度都有著差異性。歷史老師需要以耐心細致的態度面對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自主尋找資料和素材來解答問題,充分體現歷史學習過程的動態生成性。那么作為歷史老師,就不能只是給學生提供直觀的答案,而是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創設情境,給足材料,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從材料分析中得到答案。
(二)體現構建主義理念。歷史學習以問題探究作為導向,根據各種不同的史實以及清晰細微的事實,可以讓學生足夠去面對不同的事件,從而去進行方法以及個體知識的構建,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和主動性。學生學習并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的,而是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不能是被動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對新的信息、新的知識進行主動地選擇、有效地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學習的意義。
(三)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新課程理念的宗旨是促進學生發展,構建以三維一體為中心的課程目標,即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價值觀與情感態度的有機統一。當高中歷史教學在進行把問題作為學習導向的形式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問題進行質疑、探索、研究,提升能力技巧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實現認知、情感得到統一,能使三維教學目標獲得更好的貫徹和滲透。
(四)體現人本主義理念。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促使學生創造性的學習。”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走進教室,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狀況,我們的老師在講臺上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呢,是在下面卻是沒精打采,甚至有些是在打瞌睡的。而且當我們來分析這節課的時候,還總是把學生不聽課的原因放在學生身上,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是違背了教育的人本主義精神。開展以問題探究為導向的歷史教學,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老師使用激勵的方式,鼓勵學生對更深層次、更復雜的問題進行探索,引導學生不斷分析材料和概括材料,不斷加強創新意識。經過這種過程化的學習,學生能將外部學習動力向內部學習動力進行轉變,在追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和快樂。只有這樣,課堂才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也只有這樣,課堂學習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二、以問題探究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一)直接提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把問題探究作為導向,構建出質疑問題、思考問題的學習模式,是實踐和實施把問題探究作為導向的教學方式的主要內容。因此,“問題”成為了學生進行學習的關鍵因素,而且對于提出的問題應該與相應的問題情境相關。通過這種形式,才可以使問題的呈現顯得更加“飽滿”,方便學生進行思考和實踐。
以教學“鴉片戰爭的原因”為例,教師可以相應地設計一些問題,比如:為什么18世紀中期,中國成為西方侵略的目標?通過提出問題,再借助多媒體對18世紀中西方的不同發展進行介紹。這樣通過提出問題和再現情境,來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自覺主動的加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二)分析史料,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分析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對問題進行發現探索的主要途徑。因此,采用把以問題探究作為導向的教學方式,要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經過對史料的分析,使學生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對歷史問題進行捕捉,分析、揭示歷史的本質。同時,在分析史料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在分析的基礎上,有效運用已儲備的知識,對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
在當前海南省高考歷史科的考試命題中,學生解讀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是考查的重點,也是高考得分的關鍵。歷史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學生解讀材料、分析材料能力的培養。把問題探究作為導向的教學方式是培養學生解讀材料、分析材料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在“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中,在分析1787年憲法的分權制衡原則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如何理解1787年憲法的分權制衡?”,按照老師設計的材料進行分析解讀,然后通過討論最終得到答案。
(三)由淺入深進行拓展性研究。歷史教學把問題探究作為導向,其最大的亮點就是“疑”。教師通過層層遞進,把各種問題聯系起來,環環相扣,使學生在分析簡單問題的基礎上,又思考出許多的新問題,從而展開拓展性的研究。這種探究方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也表現出了問題探究作為導向的魅力。
以“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的教學課程為例,在分析1787年憲法的背景時,學生認識到了美國建國初期的發展狀況,松散的邦聯制不利于美國的發展,需要建立強有力的政府,這時候教師可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詢問學生,如“除了需要加強中央集權外,還需要考慮別的方面嘛?”通過這種詢問方式,讓學生對這些簡單直白的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繼續提出下一個問題。如“美國需要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也要避免政府走向專制,那么在1787年憲法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通過這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由淺到深的對問題進行探索,從而幫助學生對要點知識進行理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以問題探究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應該重視“問題”在具體施教過程中的核心作用,通過問題的提出、探究、解決,促進學生提升生歷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鞏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德讓.以問題探究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J]. 科學大眾·教師版,2013(11).
[2]張登波.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學習模式對歷史教學的意義[J].科教新時代,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