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是對初中語文課堂的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從上課之前的精心準備,有效的教學情景創設,疑問的設置,到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最終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增強
關鍵詞:初中語文;導入;課堂教學
語文教學很長時間以來徘徊在事倍功半的邊緣,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對文本的讀與析,學生被動的聽與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能力實踐。形成語文學習的乏味和倦怠,讓學生缺乏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語文教學效果不理想,效率低下。
一、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率的表現
1.課文內容分析過細,不講不放心
教師沒有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特點、難易程度,引導學生感悟文本,而是把課文的知識一點一點的嚼爛,再喂給學生,一篇非常完美的課文,斷章取義,按字、詞、段、篇、的結構逐一講解,唯恐學生不會。結果課文的美感,內在的聯系全被破壞,到頭來學生無法理解文章的內涵,語文內涵素養提升甚少。
2.課堂活動空洞熱鬧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改關于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于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這是一種為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鴨式”的課堂活動。
3.多媒體教學手段缺乏實用性
運用多媒體教學,主要是對于那些邏輯思維強、較為抽象、難于想象的知識形象的展示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文的內容上來。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于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這些課件雖然讓人耳目一新,一時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沖擊,引起多感官的興奮刺激,但其占用的課堂時間,遠遠超過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或運思動筆的時間。以圖像視聽代替學生的朗讀、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看看錄象、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過后卻猶如過眼云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
面對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那么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呢?要想提高課堂效率,上好課,備好課是前提。備課不僅要備課標、教材、教法,還要備學生。教師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從學生的學出發,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通過教學活動學生能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形成能力,發展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策略
1.課前備好課,精心準備
在課堂教學中國,教師要 善于掌握教學的步伐。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調節教學的內容和進度。例如在教學《孔乙己》這篇課文時候,根據魯迅為文中主人公的取名讓學生思考孔乙己是一個怎么樣的人,接著理解文中生詞生句,并讓同學們快速的默讀課文的內容;之后教師再與同學一起討論文章中出現的“孔乙己是站的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人”這句話的實質和作用,同時還要理解并回答孔乙己當時處在什么樣的社會里、為什么孔乙己出場之后才能笑幾聲等問題,最后老師再以孔乙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來啟發學生對課本的內容進行歸納。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能體現出教師的主導性,還能充分展現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究、去解決問題,從而提升課堂的有效教學率。
2.調控課堂,優化教學結構
教學備課時,教師要按課標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點,并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教學難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對課文內容取舍得當,并突出重點,講清難點。具體地說,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剖析文題,理解重點文段,弄懂主旨句,領會內涵豐富的詞語。并且適時調整,優化信息傳遞結構。課堂教學中的信息反饋對教師來說是一個“輸出——反饋——調節——輸出”的過程,而對學生來說則是一個“接受——輸出——反饋——調節”的過程。課堂上,如果教師一直在唱獨角戲,學生就容易因處于被動學習地位而產生疲勞或厭煩心理。因此,課堂上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四方面:一是及時鞏固學生的正確認識,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二是對學生回答的問題要作出具體而有針對性的評價;三是要有效控制學生的信息交流內容;四是教學內容和方法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進行隨機調整。
3.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
適時運用“激趣、啟思、導疑”,是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規律,采取各種手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維,以獲取新知識的教學方法體系。其實質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式學生思維,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挖掘其內在潛能,使外部教育產生一種內化作用,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中,要盡力去打破學生頭腦的“平靜”,激發學生思維活動“波瀾”。也就是激發學生的疑問,引發他們在生疑——置疑——釋疑的循環往復中探求新知,發展智能。設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估學生在尋疑中產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發現知識的動力,使學生學習具有自覺探索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變色龍)一課,在授課前設計幾個問題要學生預習、思考:1、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變”的明顯特點是什么?3、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變再變?4、作者為什么要塑造“變色龍”這個形象?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邊看書邊思考;這比上課不作任何預習,一上課就講,效果更佳。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無定法、教亦無定法。面對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必須要從根本做起;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主,學生的學要以提升自己的能力為基石,通過教與學的有效結合,最終實現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