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項目取向是一種教學方式,在我國已較為常見,受到意大利的瑞吉歐教育理念與經驗的影響,該教學課程被全世界人們所關注,并且引發其了世界范圍內各地區對幼兒園項目取向課程的實施與革新。
關鍵詞:走進兒童心靈;幼兒園;項目取向;課程
幼兒教育界普遍認為,項目取向課程是一個較為開放的課題,針對這個課題,幼兒可對課程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索。這種項目課程活動可能是教師通過精心計劃而成,也可能不含帶計劃因素。該課程根據各個國家自身的民族特色具有不同的風格,且結構與理念皆有不同,但如果以世界幼兒課程為背景,該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共同點的。本文以走進兒童心靈為主題,探究幼兒項目取向課程。
一、走進兒童的心靈
現今,幼兒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由于社會的新環境,使他們過早的接觸成人的世界,家人將所有的希望加注在他們身上,使其成為了家長情感過度的一個投資目標,導致幼兒的發展受到限制;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兒童的身體素質、應變能力更高,更加的聰慧、敏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愿意學習、對友情更為期待。每位孩子都不同,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語言、生活習慣等,因此,家長與幼師對幼兒進行教育時,需要站在幼兒的視角看待他們的行為與思維方式,不可抑制幼兒表現其潛能,應鼓勵他們表現出來。
家長與幼師給幼兒再多的愛都是不夠的,需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位孩子,萬不可把自己的想法施加在孩子身上,應尊重他們的想法。因此,在設置幼兒園的課程時可帶有一定的彈性,課程以孩子的課程為出發點,盡量讓幼兒多接觸,教師應相應的減少介入他們之間,讓孩子們能夠學會自己成長,避免其過度依賴大人。
二、項目取向課程概論
部分幼兒園將整個課程歸納為項目活動,部分幼兒園將項目活動看成是構建其課程的重點。無論其是不是課程的全部內容,只要是帶有目的性、有意識地采取項目活動對幼兒進行教學的課程,皆可稱之為項目取向課程。將其稱為取向,而非模式,主要是由于該活動在實施的過程中常發生變動,又由于不同的文化差異,無法將其固定在一種特定的模式中。但它們的價值觀、教育理念、意義以及某一些教學的策略都是相同的,是一種相同的取向。實際上項目取向課程就是將幼兒的心理、價值觀等作為課程的主要方向,課程以幼兒為主體,其中也包含對活動興趣的探究,這種活動可以幫助他們對自身所處環境中較為重要的事物以及社會現象進行理解,該課程較為注重培養幼兒的學習意志力,引導他們能夠持續學習。這項活動對教師有一定的要求,需要他們的教學方式偏于人性化,引導和鼓勵幼兒與周邊環境里的事物和人進行互動。因此,項目取向課程是將幼兒的實際的學習情況作為出發點,與完全預設的理論課程不同,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建立項目的一種課程。
三、與項目相近的概念
與之相近的概念還有主體、課程,當這些詞出現在教學計劃中時,其內容其實對幼兒來說并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區分這三個定義是有意義的。
主題這一概念的范圍較大,主題的名稱通常不會對活動的走向與幼兒需在活動中了解的問題進行說明,如家、顏色、水果等;但是項目活動包含了其大概的走向,也就是說,其說明了活動該如何進行下去,如“如何將紙變成小白兔”、“幫小松鼠找家”等;
課程需要在規定的時間里為幼兒講解一個課前挑選出的內容,如“水仙花”等。這樣的課程在進行時,并未考慮到幼兒是否有機會能夠主動參與進來,且課堂內容并不是由幼兒自己決定或是挑選,不會使他們產生興趣,不會想要回答這些問題,想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讓幼兒拓展其知識面。課程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且教材常年不變,長期如此,只會導致幼兒失去學習的興趣,對他們的學習沒有任何的幫助,其沒有較大的存在價值,它只是將某些必須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不被遺忘。
項目活動是一個較為長期的工作,類型較為靈活,可以將幼兒進行分組或者是以個體的形式呈現,也可將整個班級的形式開展活動。活動將孩子的興趣愛好作為主要內容,其目的主要是讓幼兒能夠動手,且能通過活動讓幼兒學習各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活動的實施方式、內容等需要由幼兒與教師共同來決定,教師需不斷地完善活動中發現的問題。
四、結束語
項目取向課程作為一種活動,靈活性較強,對幼兒的生活以及成長、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并且能夠拓展其知識面,學習新的生活技能與知識,對幼兒的教學非常重要。但它并非就與現階段的教學方式相對立,它們可以進行互補與結合。無論利用怎樣的教學方式,都需要走進兒童的心靈,只有這樣這樣才能幫助幼兒構建健康的心智和人格。因此,幼師需要合理的運用項目教學與課程教學。使項目活動與現階段的教學比重等到平衡,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呂利亞.走進兒童的心靈——試論幼兒園項目取向課程[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02).
[2]姚玉萍.項目教學法在幼教理論課的實踐[J].新一代(下半月),2010,(8).
[3]王宇.瑞吉歐教育取向對現代教育的啟示——從瑞吉歐項目活動解讀其師生關系內涵[J].青春歲月,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