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典園林是一種融合了建筑、文學、繪畫、書法、戲曲等形式的綜合藝術。其中文學與園林的關系尤為緊密,二者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園林文化。
關鍵詞:古典:園林:文學:特征;文化
一、園林與文學發展歷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大雅·靈臺》一篇描寫了周文王修建、游幸靈臺、靈沼、靈囿的場景,這是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最早的園林。《詩經》中的篇目多以比興的手法起句,而比興的內容常常取自自然風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些詩句雖是為了抒發感情所做的鋪墊,同時也反映出一種對山水樹木等自然景觀的欣賞,此時的園林還未脫離生產實用的特點而成為純粹的觀賞游憩場所,但很顯然人們已經產生對欣賞自然的需求了,而這種欣賞正是園林的起源。
秦漢時期流行的文學形式是賦。這一時期,文學作品中的山水和園林開始從附屬地位上升為描寫的主體,例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楊雄《甘泉賦》、班固《終南山賦》、杜篤《首陽山賦》等。
魏晉南北朝之時,時局動蕩,文人士大夫之中消極情緒和及時行樂的思想較為普遍,隱逸遁世之風盛行,希望藏身在自然山水之中。文人雅士們游山玩水,享受自然,吟詩作賦,以風雅自居,富豪們更熱衷于營建私家園林。這一時期的文學不單詩體發展趨向成熟,題材方面也極大豐富,陶淵明所開創的田園詩和謝靈運所開創的山水詩即是典型;謝靈運《山居賦》不僅對莊園中的山川風貌有比較細致的描寫,還涉及選擇基址、道路布設、景觀組織等方面的情況,對整座莊園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記載。這一時期的山水田園詩篇也為后來的園林提供了模仿借鑒的對象。
隋唐時期,中國古典園林進入了全盛發展。唐代是我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格律詩的發展和興盛尤其令人矚目,以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王維建造輞川別業,又作《輞川集》20首,詩因園成,園因詩名,廬山草堂、履道坊宅園、浣花溪草堂、平泉莊等一批文人園林都是如此;柳宗元游覽山川,作《柳州八記》,可見當時對于自然山水的審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審美追求不可避免的滲透到園林當中,這一時期已出現詩、畫相互滲透的自覺追求,而隨著詩人、畫家直接參與造園活動,園林中(尤其是私家園林)也從早先簡單的描摹自然逐漸開始轉向追求詩情畫意。
宋代發達的市民文化使得造園活動更加普遍,園林藝術進入成熟階段。北宋李格非所作的《洛陽名園記》中共記錄了當時洛陽的私家園林25個,可見當年造園盛況,著名的滄浪亭、網師園等都是宋代始建的。兩宋時期,山水詩文、山水畫、山水園林進一步相互滲透。宋代的文人園林中,建筑和園林相對獨立,造園技法上追求意境深遠、雅致天然,不尚瑣碎繁復的景色布置,整體性強。
明清時期,造園技藝更加成熟,更有造園專著《園冶》問世。景題、匾額、對聯在園林中的應用非常普遍,借助這種直接點題的方式傳達意境,園林與文學的關系也愈發“難解難分”了。《園冶》的作者計成也是文人身份,書中文字駢散結合,大量用典,頗具文學價值。
二、淺析中國古典文學與中國古典園林的共性
中國古典園林和中國古典文學在審美取向、結構組織、氣氛營造等方面都頗有相通之處。中國文化講究含蓄,這一點不論在中國古典文學上還是中國古典園林上都有體現。園林中講究障景,常常一進園便設一假山作為屏障,“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則有何趣?”(《紅樓夢》十七回,賈政語);文章詩詞中則忌“開門見山”,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至少也要比興一番方才引出主題。文章宜曲不宜平,多數情況下詩詞歌賦要追求抑揚頓挫,起承轉合,錯落變化,以免讀之無味。園林亦然,“曲徑”才能“通幽”,繞園小徑,步移景異,空間布置上又要層次分明,疏密有致,有藏有露,講求變化,使游人在不大的空間之中領略自然山川之美。對比襯托和烘托也都是園林和文學創作中常用的手法。
三、園林與文學的相互影響和相互體現
文學對園林最大的影響體現在園林意境上。
借由景題、匾額、對聯、刻石等直接點題便是最直接的一種提升園林意境的方法,很多時候,甚至是決定園林立意的關鍵。這些點題之語常常會用典,以此傳達特定的感受,體現特定的意境。以蘇州滄浪亭為例,“滄浪”二字本身就來源于屈原《漁父》中的典故,亭子石柱上的一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的對聯,讓人感到一種親近自然的愉悅之情,園中東面臨水有一“觀魚處”,取自《莊子》“觀魚于濠梁之上”,西面有水榭“面水軒”,兩面臨水,得名于杜甫詩句“屋軒皆面水”。文學作品里描述的美景成為園林造景的依據,這樣依典故而造景,人為主動地在園林中加入很多象征意義,使簡單的景物具有了更深層的意境。
園林中的意境也體現在對于詩情畫意的追求上。由于精于書畫的文人介入造園,園林的格調也變得高雅起來,不再滿足于單純的模仿自然,更要通過人工改造使其體現出詩情畫意,體現出園主的品味。不但行走中要看到步移景異的山水,佇立靜觀時的景色也要能入詩入畫。
此外,眾多文學作品對于園林的記錄作用也不容忽視。文章詩詞中對于園林景物的描寫,從植物種類、布局方法、氛圍營造等方面都可看出當時園林發展的情況,更有為數眾多的園記直接記述了從建園背景、園主情況、到造景立意、成園效果的一切信息,成為后世研究園林史的重要依據。
另一方面,園林對于文學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園林“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給向往山林的文人們提供了一個更加方便的躲避塵世、接近自然的場所,以便陶冶情操、激發詩情。西漢梁孝王的兔園為當時梁王的養士之所,文人云集,司馬相如和枚乘在住園期間分別寫出了著名的《子虛賦》和《七發》,其中不乏對園林自然景色的描寫,想必多少受到了兔園的啟發。流連于山水園林的文人墨客們也理所當然的將這一份自然納入他們的詩文之中,自然山水、園林風景,成了中國古典文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類題材。文學作品中對于自然景致的描寫屢見不鮮,直接以園林為題材的詩文也不在少數。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到“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到“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景色描寫固然可以抒情,“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樣由寫景引出哲理的詩句也不由得讓人對山川景色產生新的認識和理解。明代話本《牡丹亭》中更是唱出了“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名句。山水園林與山水詩文相滲透,創造出不朽的名篇。
四、結語
中國古典園林和中國古典文學是相伴相生、密不可分的。在園林中融入文學也是中國古典園林區別于歐洲園林、伊斯蘭園林等的一大特征。因而不論是游覽欣賞還是研究中國園林,不能僅僅就園論園,還應從詩文入手,這樣才能正確深入地理解一個園林的內涵,須得有一定的文學素養,許多園林中隱藏的妙處才能顯現出來。
參考文獻:
[1] 張健.中外造園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2] 陳瑩.試論中國傳統園林文學觀[J]. 現代園藝, 2012 (24):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