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討論物理課堂教學創設“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成功的快樂,以充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物理素質。
關鍵字:問題意識;提出問題;探究問題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英國的貝爾納都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困難,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物理上或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新物理課程標準強調,必須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必須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傳統課堂教學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教師講授、輕學生自主探究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教師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在教學中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忽略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
(二)課堂教學以知識為本,學生問題意思淡薄,學生消極地、被動地接受知識,無獨立思考活動。
(三)課堂教學忽略學生的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忽略學生探究、實踐、發現并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氛圍沉悶、壓抑。
教育學理論認為,學生在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時,還要掌握該學科的基本方法;其中,發現的方法和發現的態度是最為重要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形成一種學生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因此,物理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布魯納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一切創新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由于知識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學生在學習中不喜歡現成的結論,而善于自己研究發現問題。因此,學生有主動探究的潛能,而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是能夠培養的。
當今社會需要多種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學生的學習需要,從思維發展的特點來看,中學生已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面對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以問題為核心的探究性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合作討論、相互交往以及師生互動中開發潛能,從而增強時代所要求的各項素質。
學生都有探究的欲望,教師要善于激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去探究發現問題。一切都始于問題的發現,而發現問題又源于強烈的問題意識。那么教學實踐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從初中考試的壓力中升入高中的學生,他們在“題海”中泡大,只適應“應試教育”,不善于提出問題。開學之初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發現的現象,任意提出問題,諸如會游泳的人在水中為什么不沉、人為什么長兩只眼睛等,培養問題意識;然后強調提出的問題要有“價值”,如提出昨天會下雨嗎?(無價值),明天會下雨嗎?(有價值);再針對教學中的某種對象提出問題,如高速公路的夜景照片中為何有那么多條燈帶、燈帶為何有長有短等。學生不敢提問,除未掌握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一是怕別人說自己的水平低,二是怕說錯了被別人譏笑,三是怕提出不同看法得罪老師。為此,教師自己首先要端正態度,以實際行動真誠歡迎學生對自己的教學提出質疑,課堂上允許學生“插嘴”,以消除學生的顧慮,保護學生的積極性。要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并讓全班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對學生討論的結果作適當的總結和歸納。這種以問題解難為中心,以課堂討論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成為問題活動的主體,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于那些提問水平較低,提出一些膚淺的甚至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的學生,尤其需要鼓勵,切忌譏笑,諷刺挖苦,以免給學生造成心理障礙,影響其提問的積極性。對那些提問水平高,問題提得多、質量高的學生,要給予表揚,并作為典型,立為榜樣,號召大家向他們學習,以激發學生的提問興趣,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煥發學生提問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學生提問的數量就會增加,質量就會提高,能力就會增強。
在傳統教學的影響下,學生習慣于面對教師或教材提出的問題,去思考解決問題,學生不習慣也沒有機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下發現并提出問題,正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最重要的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比學生解決問題還重要,這也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
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給學生創設一個現實的問題情境,并且這一情境不僅有提出問題的必要性,而且還要聯系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能較容易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其次,教師還要留給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教師“滿堂灌”自然不好,而“滿堂問”也未必可取,因為學生在“答”的過程中,實際上還是作為一個“信息受體”而出現,搞得不好,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的諸多問題只能成為牽著學生鼻子走的一種手段。相反,如果我們能營造出一種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也有機會成為“問”的主體,成為一個“信息源”,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被大大激發,因為“發問”總是以思考為前提的。正是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教師與其“給”學生10個問題,不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產生”一個問題。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傳授知識,而忽視了能力的培養,教師習慣于面面俱到,一節課幾乎被教師的講授給“壟斷”了,甚至有時出現拖堂的現象。由此助長了學生的依賴性和懶惰性,嚴重制約了學生提問能力的發展。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關鍵是教師必須堅決拋棄傳統的注入式而代之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啟發式。啟發式教學法是誘導學生沿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認識道路前進的一種主動探索知識的方法,實施“啟發式”教學,教師在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和時間去思考問題,可以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在“平拋運動”的教學中,教師用一小錘水平敲擊放在水平面上的小球,請學生觀察小球的運動軌跡,學生觀察的結果是小球作曲線運動,即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自然提出問題:為什么小球不一直飛出,而是一邊前進、一邊下落呢?學生必然會從力的角度去研究與推導,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水平方向不受力,作勻速直線運動;豎直方向只受重力,作自由落體運動。然后教師用平拋運動演示器,演示出平拋運動的確是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與豎直方向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準確地揭示出了平拋運動的實質及研究方法。最后引導學生歸納,一定會總結出來“平拋運動”是只在重力作用下的兩種運動的合成,其運動軌跡應是拋物線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應該是逐步發展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提問能力的訓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自信心,逐步養成自學的習慣,提高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物理教學探討》2005.9.
[2]《物理教學探討》2006.3.
[3]《中學物理》2006.5.
[4]《物理教師》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