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重要教育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各種社會因素越來越困擾著小學生心理健康和成長,為此,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當下學校、家庭都很重視的問題。筆者通過多年的小學教育教學,淺談了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途徑。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隨著社會的改革與深入,一些負面的社會因素由此產生,并不斷影響著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長。小學階段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學生正處于接受正規教育的開始階段,是情商,智商逐漸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階段,是建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起始階段,在這人生最重要的成長階段,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取得進步,他會在任何順境中一路領先,也會在任何逆境中奮勇崛起,取得事業的成功。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兒童,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發展自我的能力。
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開設并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課
學校應當重視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必須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并積極探索其教育教學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一種以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為目的的專門課程。它不同于傳統的以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培養為目的的普通課程,它是著眼于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從格的全面發展。學??梢宰跃幗滩?,一般每周可開設一節心理健康課,由專任教師執教。教師根據個體心理特點與規律,運用以上設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活動中調節其不良的心理狀態,形成良好的 心理素質。心理咨詢是運用心理學原理,根據個體心理特點與規律排除心理障礙,使其回復到健康狀態。可以在學校設立心理咨詢室,鼓勵學生主動前來咨詢。教師通過對有心理障礙和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認真分析,耐心疏導,幫助他們增強自我調適能力,促進個性心理健康、和諧、平衡發展。
2.將心理教育滲透在學科教學中
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學生大量的心理困擾都產生于學習過程中,理應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滿意地解決。實際上各科教材中蘊含有不少適用于心理輔導的內容素材,教學過程中還會經常出現在有利于實施心理輔導的教育情境。教師只要細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輔導的實效。近年來,已有中學小學教師在語文、數學、思想品德、社會等科目中嘗試滲透心理輔導,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教育者在學科教學中,應當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有意識地利用其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小學階段應減少知識和理論的成分,突出與兒童實際結合的成分,在兒童理解的基礎上著眼于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使所有的兒童都參與其中,所有的兒童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3.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
對小學兒童的心理咨詢與輔導,要分清暫時性的發展性問題和穩定性的心理疾病之間的區別,使兒童理解、接受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工作,存在不能自我解決的心理困擾時能主動尋求正式幫助。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兒童及時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心理輔導,幫助兒童解除心理障礙,不能回避,更不能采用貼標簽的方式對這部分兒童歧視、推諉、冷漠。采用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的方式來處理小學兒童的心理問題時,要注意心理安全的原則、保密的原則,既要引導兒童正確認識自己的問題,又盡可能不留下心理陰影和各種后遺癥;各種技術方法要考慮到小學兒童的思維能力、意志力等各種心理因素。小學兒童的心理問題除了個別的行為障礙如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外,一般不主張采用醫學模式進行矯正。對于超出學校心理輔導工作范圍的較嚴重心理問題,應采用穩妥的方式通知家長,及時建議兒童到正規的心理矯治機構接受治療。
教育者可以把心理輔導與班級、團隊活動以及學校的其他例行活動結合在一起,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輔導仍須有自身的目標和內容,不要讓心理輔導被班級、團隊的日?;顒铀娑鴨适ё约旱奶厣?。
4.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既是兒童心理素質發展的第一環境,兒童的許多人格問題都可以從家庭中找到相關的發生因素,同時家庭也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提供保健功能。加強家校聯合是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學生心理問題既可能由教育方式不當引起,也可能與家庭教養方式緊密相關,單純從學校角度進行教育,難以發揮最好的效果。一方面,在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時,需要充分考慮學校、家庭的系統因素;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去影響和教育子女。要讓家長認識到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創造良好的心理氛圍等條件使孩子健康心理得到充分發揮,同時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并采取正確的措施;同時,要讓家長明白,自身素質的水平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家長要樹立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的意識和觀念并付諸行動,為兒童心理發展提供良好的榜樣。
5.創造輕松健康的課堂氣氛
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并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夏妮.小學心理健康課教學方法淺談[J];《中小學德育》,2011(04).
[2]李志華.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J];《學周刊》,2011,(06).
[3]李倩.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體會[J];《成才之路》,2011,(23).
[4]王文強.淺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教育革新》,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