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增強生態(tài)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當前深化科學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自己在農村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和經(jīng)驗。我覺得這一教材真正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從社會的需要出發(fā),充分依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統(tǒng)一,才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下面,我就談一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教學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食物》這一單元,這一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是緊密相關的,而往往天天接觸的東西容易被忽視,他們并不關注和參與家庭事務,因此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地研究食物的營養(yǎng)問題,根據(jù)對學生原有經(jīng)驗的分析,在課前我就布置讓學生對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做調查記錄,并自己設計一份最佳食譜,一方面想讓學生通過調查記錄,產生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想為課堂研究提供一份原始材料,把課堂研究的問題與學生的切身利益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這樣從學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兒童的童心、童趣,為學生提供了很多的親身經(jīng)歷的機會,促使他們去自主地參與、主動地探索,在參與和探索中有所收獲。同時有機地把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同時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尊重事實、勇于探索和質疑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內容要具有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例如在教學《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一課時,我由學生熟悉的兒歌“人有兩個寶:……”導入,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了解人的外部器官,然后再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知道了內部消化器官的名稱及位置,之后,我沒有簡單地提示出食物在消化器官的旅途,而是讓學生親自品嘗老師準備的食物,然后再讓學生拿出聽診器互相聽一聽,讓學生親身體驗其中的奧秘,最后讓學生自己大膽猜測,觀察食物消化流程圖,了解了食物在體內發(fā)生的變化。這本是節(jié)枯燥乏味的課,我卻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變得輕松愉悅。觀察、驗證,讓學生親自參與和親身體驗。總結拓展,讓學生主動去解說。讓科學教材生活化,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有利于探究活動的展開,也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從而體現(xiàn)出了《科學》的一些特點。在使用教材時,要中充分考慮了學生在生活環(huán)境、經(jīng)驗背景、個性特點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學習內容、教學活動、設計制作、綜合評價等多方面都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和創(chuàng)新空間。它并不象小學自然教材那樣內容非常的固定,實驗過程、方法非常的單調、一陳不變,而是相當?shù)撵`活,教師可依據(jù)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進行調節(jié),而學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創(chuàng)新的空間,因此,我覺得要使用具有彈性和開放性教材。
三、注重培養(yǎng)學想象空間和師生、生生的交流活動
對小學科學教育教材的思維結構進行劃分,大致可以將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劃分為兩類:一是,實際教學活動中的教學活動之間是相互并存的,這些教學內容的前后活動之間不存在明顯的推進關系。二是,教學知識點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遞進關系,前面知識點的學習只要是為了給后面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做好鋪墊。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fā)現(xiàn)。”由此可見想象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活動,一方面、正確的想象會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會激勵他在以后的活動中更加大膽地去想象,去實踐;再者即使是學生想象不夠正確或不夠全面時,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也會從中有所感悟,去不斷地實踐和探究,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光靠向想象還不行,要勇于去實踐,實踐是檢驗一切的真理。所以,要設計好活動這一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它對學生進行好探究活動、學習好科學有很大的幫助。逐漸地想象會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探索的動力。我覺得讓學生無目的的去實踐在學生頭腦中不會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帶著想象去實踐,學生的活動會更豐富、更充實、更有意義。另外還要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這也會對學生的發(fā)展是一種促進,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可以有新的發(fā)現(xiàn),另外通過交流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別人發(fā)言的良好習慣,同時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學生的許多的閃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發(fā)出來的。所以,從起點三年級《科學》上冊起就要開始注重這樣培養(yǎng)學生,我想幾年下來,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會有所改變,有更大的發(fā)展。
四、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科學的人文精神
當科學與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時,科學對兒童來說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脫離生活的科學是“不完整的科學”。在科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使科學走近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生的實際,讓科學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學生在具體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動中逐步體驗科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科學的力量。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科學知識就蘊含在平常生活之中,體會到科學在生活中的價值。使我們深有感觸的是科學教材在編排上很好地將科學活動與社會生活、學生個人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科學知識并不是單一呈現(xiàn)出來的,而是多層次多角度呈現(xiàn)給學生,另外教材在編排中還非常注重了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五、注重培養(yǎng)學生長期進行觀察活動的能力
《科學》這一教材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長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他們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這對學生以后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如《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學生在研討時出現(xiàn)了這樣的爭議:有的學生認為聲音是由兩個物體撞擊產生的,有的學生認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也有的學生認為是受到了力的作用等。此時,教師不要立即評判,而要用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進行引導,如:鼓槌敲打鼓面時,放在鼓面上的小泡沫球什么表現(xiàn)?敲擊音叉后立即放入水中會有什么表現(xiàn)……學生通過再次觀察與討論,就會把研究的焦點集中在“聲音是否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如果在物體振動有馬上用力按住,聲音是否會馬上停止?”上來了。讓學生進行一時地觀察對他們來說很容易,但要長期堅持,很多孩子會中途放棄,最后會一無所獲,我們的孩子確實需要在耐力與毅力的方面進行培養(yǎng),我們在教學《科學》時就為學生提供了很好地鍛煉機會。我認為不管是學習那樣學科觀察由為重要。
總之,當科學與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時,科學對兒童來說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脫離生活的科學是“不完整的科學”。在科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使科學走近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生的實際,讓科學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學生在具體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動中逐步體驗科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科學的力量。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科學知識就蘊含在平常生活之中,體會到科學在生活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