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對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都越來越重要。沒有大量的閱讀,怎么會有知識的積累,更何談閱讀能力的提高?博聞廣記、博學多才、博覽群書,不都是建立在“海量閱讀”的基礎之上嗎?那么,如何拓展小學生海量閱讀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愿意親近文本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能使閱讀成為一次快樂的經歷,真正地使學生愛學、樂學。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以身作則,榜樣激勵
書的老師往往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到班上的孩子。老師旁征博引的博學之氣、清新優雅的書香之氣都會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閱讀的價值,進而發自內心的敬佩老師、愛上閱讀。
(二)巧用啟發誘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1)經典形象巧引路。小學低年級可利用學生形象思維大于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特點,把孫悟空、哪咤、白雪公主、葫蘆娃等孩子喜聞樂見的經典形象介紹給學生,鼓勵學生在書中去了解他們的故事,激發閱讀興趣。(2)創設懸念吊胃口。先提“引子”,后賣“關子”——要想知后事如何,請讀這本書,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愿望。(3)巧設問題引好奇,引“魚”上“鉤”,讓智慧的好奇心喚起讀書欲望。如公雞為什么會打鳴?植物難道也會吃東西?(4)故意激將促探索。老師故意對讀物做出過高或過低的評價,欲擒故縱,誘發學生的閱讀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從而主動地去閱讀、理解。(5)自擬廣告薦書目。如為了讓學生勤查字典,可用下面的話進行引發:有位不說話的老師,上知天文地理,下曉雞毛蒜皮,假如你每天跟它學幾招,一定能成為世界奇才。
(三)家校配合,用師生共讀和親子共讀的形式吸引孩子閱讀的興趣
在師生共讀和親子共讀的過程中不僅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增進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密關系,更能在成人與孩子愉悅、開放的共讀過程中,使孩子們愛上閱讀,進而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同時,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交流各自孩子在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更好的進行課外閱讀。
(四)立趣味評價機制,開展系列趣味活動,保持學生閱讀積極性
(1)班級“圖書漂流——好書交換看”活動。學生自帶圖書,相互交換閱讀。學期末舉辦“最受歡迎的圖書”評選活動,通過推薦和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圖書”,對圖書主人給予獎勵或表彰,讓學生感受到“贈人圖書,手有余香”的喜悅感和成就感。(2)讀書計劃展示會。由學校少先隊大隊、年級組、語文教研組,每學期組織一次別開生面的“讀書計劃書展示會”。(3)在班級中張貼“閱讀進度表”。每周完成閱讀任務的學生獎勵一顆星,按照完成的順序排在前20位的可以獎勵一顆蘋果。(4)評選優秀讀書筆記。在每月進行的讀書筆記、閱讀記錄本展評活動中,評選出一、二、三等獎若干名,獎勵一、二、三顆星不等。(5)每月進行“閱讀之星”評選。每次選出前10名進行獎勵,獎勵方式不拘一格,如:獎勵去圖書館借書的機會;舉辦“讀書經驗交流會”、“故事會”、“作品展示會”;發放小獎狀、獎章;在班級網站上發喜報、照片……(6)舉辦有鮮明個性特色的“小小讀書博覽會”。采用“書海接龍”、“開火車”或臨時抽簽等方法,每天上課前安排1~2名學生,以“名人名言”、“書海拾貝”、“我最喜歡的___”、“好書推薦”等小板塊,向同學們介紹看過的新書、好書,交流自己在讀書中的心得體會。(7)出讀書小報。每個班級的學生在老師或家長的幫助下,收集有關讀書風云人物、新書推介和讀書的心得體會等,每學期出版一期或多期讀書小小報,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發表作品”的興奮;學校或年級每學期組織一次讀書小報評比活動。
二、引領閱讀內容,讓孩子們書源不斷
(一)讓經典詩文與童年相伴
經典詩文是人類知識的結晶,是蘊藏著人類幾千年來燦爛的文明與智慧的寶藏;它所具有的文學價值以及它所包蘊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小學生處在人生記憶力發展的黃金階段,抓住時機背誦一些永恒的經典名篇,將能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在此背景下,我們進行古詩文誦讀的研究,內容包括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背誦的古詩詞。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文,讓中華燦爛文化走進學生心靈,讓他們在口誦心惟、含英咀華中受到中華五千年優秀文化精華的熏陶。讓古老的智慧、經典的知識、膾炙人口的詩文,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不斷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逐漸培養孩子的仁義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開啟孩子的智慧。
(二)讓文學經典與學生相隨
經典是通過文化歷史長河汰洗出的文字精品。而兒童文學作為首選讀物應該作為兒童閱讀的“主食”。我們將一些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引入語文教學———跨越了一本語文教材的教學模式,讓語文的課堂充滿書香。師生共讀,讀整本書。并將指定書目閱讀和學生自由閱讀相結合,將讀與寫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創新讀書形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如何讓孩子進行大量持續地閱讀,有效指導學生閱讀?我們可以確立導讀、共讀、討論的班級讀書模式。在導讀中,激發閱讀興趣,讓孩子有一份閱讀的期待。指導讀書的方法,提高閱讀的效率。在共讀中,建立話語環境,師生共同閱讀、交流同一本書。在討論中,讓文字溫暖彼此的心,讓不同的觀點彼此碰撞,讓相同或不同的情感彼此交融,讓孩子的心智在交流中不斷完善、不斷豐富。
組織班級讀書會:大聲讀給孩子聽,圖畫書閱讀,名著導讀,閱讀交流會,讀物推薦會等多種形式。設計時要把握: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讓孩子逐步擁有思辨的眼光;話題設計能啟發學生多元思考;精心選擇書本和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點等。
四、指導讀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一)要培養學生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徐特立先生說:“不動筆墨不讀書”。事實上讀書筆記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寫讀后感或讀書筆記。
(二)要培養合理分配閱讀時間的習慣。指導好學生正確分配好課內和課外閱讀的時間,要合理的分配和安排自己的閱讀時間。在完成課內任務的基礎上開始課外閱讀。
(三)建立家校聯系,把閱讀引向家庭,促進讀書習慣的養成。要讓孩子愛書,僅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父母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組織開展“與孩子一起誦讀”等親子共讀活動,有家長反映到:與孩子一起讀書很快樂,拉近了和孩子之間的感情,真是一同讀書,一同成長。可以說親子閱讀增進了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也讓讀書成為每個家庭的生活方式。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海量閱讀讓孩子們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