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目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形勢下,農村職業教育為“三農”服務具有重要作用,農村職業學校必須樹立為“三農”服務的辦學宗旨,積極探索為“三農”服務的途徑,很多學校都開設了農學類相關課程,農學專業也由此而成為目前我國規模較大的專業。
一、提高專業課教師隊伍素質是課堂教學創新的基礎
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農學課程知識更新的速度太快,許多專業教師的知識水平還是靜止不動,已經淘汰。農學專業它不像語文、數學等其它基礎課程一樣有模式可套,有教參書。所以等職業學校里面的農學專業教師是五花八門,表現在:有的是打開書從第一頁念到最后一頁,這樣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有的是課堂上夸夸其談,卻不能動手指導學生田間操作,經常以巧妙的言語避開學生的提問;有的專挑自己知道的講,不知道的不講;有的上課多講故事,小講專業知識,但學生喜歡,可畢業時就大罵專業教師;有的知識、實踐經驗都豐富,確沒有講課藝術,不能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灌輸給學生,學生聽起來枯燥乏味;有的不講上課紀律,只講是否完成任務。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家想一下,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的自學能力,加上如此水平的農學專業教師,那學生畢業后能達到標準嗎?
沒有一流的教師,很難培養出一流的學生,課堂教學改革也就成了空話。要想培養一流的教師,學校必須要下一番大功夫來改革專業教師隊伍,否則很難保證學生不流失。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提高專業教師隊伍首先學校必須端正辦學態度,明確培養目標,要想聘任的所有專業教師都優秀,那是不現實的,至少要聘請一名專業帶頭人(不但要有深的理論知識,還要有更強的動手能力,并且要一定的領導能力),然后花一定經費以專業帶頭人為中心寫好計劃,組織專業教師針對職校生特點對專業技能、講課藝術等方面進行培訓,所有專業教師必須參加,培訓完后進行考核,考核時校領導必須參加,不合格反復培訓,對反復培訓不合格者由學校進行處罰。校領導要不定期到學生中去調查專業教師教學情況,認真分析并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定期組織專業教師對農學相關企業進行參觀學習或聘請企業相關技術人員到校講學,一定要讓教師知道企業需要什么知識?需要什么人才?這樣教師才能有針對性的教學,教授的知識才能不脫離實際。專業教師利用暑假或寒假時間多去接觸企業,平時多關注人才市場。學校要鼓勵專業教師不斷學習,進行知識更新,經常開展教研活動,辦出職校特色。
二、活躍課堂,奠定創新教育的基礎
千百年來,古今中外,課堂都是學生與老師交流的最基本平臺,沉悶的中國填鴨式教學在學生的思維局限于課本,課本的更新永遠更不上現今信息時代的日新月異。如此,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并不能良好與社會接軌。應試教育反復固化青年一代天馬行空式的活躍思維。這些陳舊的教育方法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職高農學專業學生的教育。課堂上,教學的重點在于啟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新意識。給學生多時間的思考和決斷,對于學生可自主完成的知識,僅發揮老師的啟發作用,多提問,多交流,多思考,多鼓勵,多結合現今的實際發展情況。讓學生在寶貴的課堂學到的不僅僅是固化的知識,還有可能啟迪學生思考未來發展的大計。
三、利用課外,多多交流
信息化的時代,一切的資源和資料都顯得那樣的唾手可得。學生自覺利用好信息這個平臺,如,多在網上查資料、圖書館、微博、雜志等,都能讓學生獲得全國各地的多樣的知識,了解我國農業的具體現狀,信息化的時代,世界的連結更緊密,誰能利用好網絡平臺,誰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取得優先的發展。課堂外,老師多建議學生一些良好的學習網站,教學生們關注民生,多與同學交流。許多的發明和創造都是在交流中得以實現的。
四、課外多實踐,實踐出真知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學生創新能力的體現,不是表現在他對理論知識的了解程度上,而是他對所掌握的理論知道的應用能力上。在這里運用也未嘗不可。職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才是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只有將學習到的科學知識轉化為科學技能,才是科技創新的具體體現。沒有實實在在的接觸只憑課本上的單調闡述,未免太過抽象,學生記不牢也不好實際應用,這樣的教學是遠遠達不到的素質教育的要求的。學校是教育的集中之地,學習的成功與否在學生學到的東西于社會的使用是否合格。所以,多接觸社會,多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這些措施可以補充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不足,更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所以,職高學生應該主動尋求實踐的場所與機會,同時,學校也要相應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開設開發式實驗室、組織學生親自種植作物、與一些社會企業合作打造更多實踐項目讓學生參與研究、創建學生實踐社團、或者組織學生下農田活動等等,在強化學生整體創新意識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
五、專業的不懈追求
我們不能僅局限于農學專業課本的基本知識,還要注意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知識的渴求是無止境的,想知道一件事情的一部分很容易,想知道它的全部往往很困難。實際應用的情況卻是,只要掌握事情的內容越多,對事物越了解,我們才能更好的為之所用。恐懼源于未知,在我們不斷學習和了解過程中,必將能夠看到事物的多重屬性。在學生的研究了解的過程中需要我們的引導和推動。我們應鼓勵學生的創新和艱苦研究的精神,在實際的操作中,為學生建立良好的研究平臺,對于有重大突破的研究給予物質上及精神上的獎勵。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一定的推動力才能讓一個專業得到好的發展和長遠進步。
六、不斷創新的教學模式
對于教育和創新的投入從來都不是一紙空話,關鍵在于資金的投入和落實,同時更希望能夠有大的收益。現今市場化經濟的時代,教育與企業的緊密結合才是關鍵所在,所有的發明與創造因市場化而獲得最大的利益,與此同時,也服務了人類,為生活所用。怎樣才能出高產、低毒、高效的農作物,怎樣才能讓人民大眾吃的更營養,更放心,如何能夠讓人類擁有健康的體魄,怎樣才能讓作物來源更快捷和方便?這些對技術的高要求和實際的管理都在不斷鞭策我們前進。
總之,創新和農學專業結合的道路任重道遠,而我國人多地少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于背負歷史責任的年輕一代,祖國的富強和范柔需要我們有志青年的不斷努力。還需要我們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和斗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期待繼袁隆平后更大的農業發明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