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如果對他從事的某件事情有強烈的興趣和愛好,那么,他才能千方百計、想方設法為掌握它,攫取它而奮斗。一個學生,如果他對所學功課產生強烈興趣,那將會產生一個驅使他們鉆研的內部動力。促使不斷地努力拼搏。反之,如果一個學生要是對他們學習功課或知識技能失去興趣,就必將產生厭學的心理,更談不上刻苦、勤奮了。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怎樣培養學生興趣,引發愛好,激發學生愛學、樂學呢?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主要采取了幾種方法,效果較好。
一、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是學生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在數學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數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沖突,這種沖突能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如在講利率的問題時,你可以問今年你得了多少紅包,如果存一年你會得到多少利息。這一問題便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思維活躍起來,就會主動參與學習的。
二、激發情感
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有正確的教育思想,學生學不好數學,不能責怪學生,教師要自己找原因,教師的責任就是從不懂教懂,從不會教會。學生回答不好老師提出的問題,教師首先要檢查自己的教學工作有沒有漏洞,教師發現學生作業中有普遍性的錯誤,首先要作自我檢討,這樣會使學生為之感動,促使學生自覺地進行糾正錯誤。若學生學習上出現了錯誤,教師一味地批評、責怪學生,這就會造成對立、隔閡、討厭等敬而遠之,這樣反倒使我們的教學工作處于不利狀態,因此,我們必須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聯系教學內容有選擇地介紹一些生動的數學典故,趣聞軼事或帶有濃厚趣味性的數學信息,能夠對學生起到鼓勵學好數學的作用。如宣講華羅庚在初中時,由于數學成績不佳,而在他人生的追求中反而愛上了數學。在數學王國中磨礪意志,展示了他的數學才華,終為國際名人,為中國工業中的統籌法、優選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這說明勤奮創造奇跡,興趣結出碩果,學好數學要懷有極大的熱情,數學成績要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持之以恒,維持這種毅力,推動自己學習動力的內在心理因素——情感。
三、啟發引導,保持思維的待續性
在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但怎樣保持這種積極性,使其持續下去而不中斷呢?
1.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數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師提出問題后,應該給學生多少思考時間。當然,思考時間的長短,是與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密切相關的。目前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提出問題后,要學會不說話。不要怕“冷場”,”冷場”往往是學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靜,實際上思維活動卻很活躍。
2.啟發要與學生的思維同步
教師提出問題后,一般要讓學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喧賓奪主。
3.要不斷向學生提出新的教學問題
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教學思維的動力,且是思維的方向;數學思維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更深入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使數學思維活動持續不斷的向前發展。合適的數學問題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① 問題要有方向性。這是指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于教學目標。
②問題的難度要適中。這是指問題不宜太難和太易,難易之間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問題要有啟發性。有的教師往往把啟發式誤認為提問式,認為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其實,問題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是關鍵性的問題,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塊打破成三塊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時,教師問:“若帶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I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Ⅲ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這就是一個極為關鍵性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它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并為學生學習用“角邊角公理”奠定了基礎。
四、發展興趣
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才激烈競爭,所以在學校里僅靠學科課程來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開設數學活動課是實施全面發展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素質不可缺少的內容。數學活動課的內容是豐富的。如可開設數學講座,教具制作,實地測量等,還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如“百題填空賽”、“智力搶答賽”等,學生最喜歡參加這樣的活動,這些活動使學生感到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有力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級性,數學活動課能為學生的智力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同時活動課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情緒高昂,專心致志,每個學生都能以愉快的心情,積極的心態參與數學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都得以發展,在活動中學生愛學、會學,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充分體現了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目標激勵
教育心理學明確指出,人的意志總是在有目的行動中表現出來,這樣的人的行動總是自覺的,由于這種自覺性,既能發動符合于目的的某些行動,同時又能制止不符合目的的某些行動。目標不僅是任務、行動的指南,更是檢驗標準,每單元都提出一個能讓全班學生接受的具體的共同的奮斗目標,不僅鼓舞人心,催人奮進,更有利于引導班集體形成比學趕幫的競爭局面,這不僅是一個學習過程式,也是一個調動自己全部智慧、情感奮力拚搏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教師的鼓勵、期待、鞭策、幫助,多方面感染著學生,使他們都能完成自己的學習目標達到大綱的要求,從而使他們充滿做人的成就感、自豪感,也為完成下輪目標任務準備了良好的心理條件。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與引導學生思維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樹立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動機,端正其態度,使其學有所得,學有所成,是教師的應盡職責。教書必先育人,育人而后授知,當學生整體素質在不斷提高時,教育才真正實現自己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