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孝為仁德之本,是儒家倫理思想體系建立的基礎。孝最基本的意義是“善事父母”。孝由家庭延展到社會,具有了敬長、忠君等思想。孝可以施教于民,教民行孝道,從而促進了儒家倫理思想體系的維系。
關鍵詞;孝;倫理思想體系;維系
《孝經開宗明義章》即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說,孝是德行的根本和教化的開端。《論語·學而篇》中所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說,孝悌是仁的根本。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孔子以孝為仁之本,這些足以說明,孝在儒家思想中根本性地位。
一、孝作為家庭倫理要求
孝,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其意為:“善事父母者。從老者,從子,子承老也。”顯然,孝的基本含義就是“善事父母”,其規定的是在家庭之中,子女對父母的侍奉與承接,闡明子女對父母的道德義務和責任,具有明顯的倫理意蘊。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創立者,將孝納入其思想體系中,賦予其豐富的倫理意義和道德內涵。
孝作為家庭內部倫理道德觀念有兩個基本的要求。其一是敬,敬不僅要有對父母發自內心的尊敬之情,而且還要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比如孔子說“色難”,就是要求對父母和顏悅色。其二是無違。無違不僅有對待父母不要違背禮節的意思,還有對父母正確行為和志向需要加以繼承的要求。敬和無違最終讓子女對父母孝符合禮的要求。
敬首先就是對待父母的發自內心的尊敬的態度。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對父母的孝不僅要做到對父母的奉養,還需要發自內心的嚴肅恭敬之情。因為僅僅做到養活父母,將與狗馬沒有什么區別,狗馬也能做到。人作為儒家倫理道德的主體,在孝父母上要與狗馬區分開來就要做到敬。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子女要做到孝,在父母平居無事的時候也應當保有敬謹之心。敬是子女孝父母的不可或缺的要求。敬作為一種內心的感情,有其外在的表現,“色難”便是其中之一。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色難”,楊伯峻將其解釋為“兒子在父母面前經常有愉悅的容色,是件難事。”《禮記·祭義篇》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在父母面前保持愉悅容色,是發自內心敬愛父母的一種表現。
無違要求侍奉父母要遵循禮的規定。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活著,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了,依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不能違背禮節是無違的一個重要規定。除了對禮的遵從,無違還有另一層意思,即對父母正確行為和志向需要加以繼承。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當他父親活著,(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合理的部分長期地不加改變,就可以說做到孝了。對父母志向和行為合理的部分長期的加以保留,這體現了無違的另一個方面的要求。
二、孝由家庭推延到社會
孝作為一種家庭倫理要求,是以孝父母為根本的。然而人不僅要作為家庭成員而存在,還要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儒家要求人在齊家的基礎上還要有更高的治國平天下的目標。孝就不僅要作為家庭內部的道德倫理要求還要作為整個社會的道德倫理要求,成為社會成員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并且,在儒家倫理思想體系中作為社會的倫理道德要求的孝依然是建立在家庭內部孝的基礎之上的。那么孝是如何在孝父母的基礎上突破家庭成為整個社會倫理道德要求的呢?
孝是一種對父母對親人的愛,這種愛推廣到別人就是一種對他人的愛,一種博愛。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親愛自己的父母人便不敢對于他人有所厭惡和怠慢,更不會對他人的父母厭惡和怠慢。《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樣是在說明這個道理。基于“推己及人”的道德修養方法,儒家要求人們像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樣尊敬他人的父母,像恭敬自己的兄長恭敬他人的兄長。“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所以,君子在家能夠孝敬父母,在外自然對國君忠誠;在家尊敬兄長,在外對長者自然禮順;能夠把家務處理好,自然能夠把公務處理好。這樣孝便由家庭推延到社會。
三、教與爭
孝作為儒家倫理體系的根本,具有可教的特點,是教化的出發點。“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的這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正是因為孝可以通過教化在天下流行,才使得人人都可以走向孝道,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體系才能夠得以維系。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孝由自覺的家庭倫理觀念,通過教化推廣到天下,有理順天下、教化萬民的作用。在孝道流行的地方,人與人和睦相處,上下級之間沒有怨恨。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君子用孝道教化人民,并不是挨家挨戶的去說教,天天當面教人行孝。以孝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父母的都能夠受到尊敬。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治理天下的大道應該以教化為先,教民相親相愛,沒有比孝道更好的了。孝道可以通過教化,盛行于天下,使得天下一家,親愛和睦。
孝作為家庭、社會的倫理秩序,并非對父母、對國君、對上級言聽計從,沒有任何異議。孔子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父母、君主、上級也難免會有出現過錯,難免有做出違背道義之事的意向和舉動。當我們面對的是這樣的情況,應該大膽的進行勸導、勸諫,引導事情往正確的方向發展,盡量避免父母、君主、上級、朋友走向不仁不義之境地。
孝不可教就很難在天下推行;面對父母、君主、上級將做不義之事而不去勸諫,便稱不上是孝。這兩方面對于維系儒家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體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汪受寬.孝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