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合作醫療的開展,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產房分娩人數顯著增加,做好產房消毒隔離,控制醫院感染發生尤為重要。我院醫院經常舉辦醫院感染知識講座,科室每月組織大家認真學習,使全體醫務人員充分認識到醫院感染的危害性,切實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避免醫院感染的發生。產房是婦產科工作的重要部門 ,產房消毒隔離工作的質量優劣 ,直接影響臨床工作的質量 ,關系到母嬰的健康和安全 ,也關系到全面控制醫院感染工作的開展。產房消毒隔離工作中一個重要環節 ,在于有效的監控和管理 ,本文擬結合作者從事多年的工作體會 ,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落實醫院感染管理措施
1.產房的環境
(1)產房周圍必須清潔,無污染源,與母嬰室和新生兒室鄰近,相對獨立。(2)布局合理,嚴格區分無菌區、清潔區、污染區,各區域之間標志明確,并對各區域內的物品放置有具體的要求,做到潔、污分開,從區域劃分上讓醫護人員強化醫院感染意識。(3)墻、天花板、地面無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便于清洗與清毒。
2.產房的清潔
2.1日常清潔工作。濕式清掃,定時通風換氣。產房內桌面、地面每日用1:200“84”消毒液擦拭1次,且必須用產房專用抹布、拖把,有明顯標記,每次用后用清水沖洗、懸掛晾干備用。
2.2治療活動后的清潔工作。每次治療活動后產房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嘔吐物、分泌物污染時應立即清掃,并用1:200“84”消毒液拖地。
3.消毒、滅菌
3.1產房所用器械的消毒滅菌。對于耐高溫、耐高壓、耐潮濕的物品多采用壓力蒸汽滅菌,盡量避免使用化學消毒劑。如某些金屬銳器必須使用化學消毒劑滅菌時,應定時監測化學消毒劑的有效濃度,并定期做細菌培養,以確保消毒效果。
3.2產房空氣消毒。(1)紫外線燈管消毒法:每天定時照射1h;每次治療活動后照射1h,應注意紅外線消毒的適宜濕度為20℃~40℃,適宜溫度為40%~60%,紅外線燈管表面必須保持清潔,每1~2周用酒精紗布或棉球擦拭1次。(2)過氧乙酸熏蒸消毒法:遇有特殊感染病人用過氧乙酸熏蒸消毒,將過氧乙酸稀釋成0.5%~1.0%水溶液,加熱蒸發,在60%~80%相對濕度、室溫下,過氧乙酸用量按1g/m3計算,熏蒸時間為2h。
3.3洗手對手的消毒。產房護理人員經常接觸產婦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手易被大量細菌污染,極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所以,洗手是防止醫院感染傳播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產房護理人員在進入或離開產房前、處理污染物品后、護理特殊感染產婦前后、無菌操作前后均應按六步洗手法認真洗手,并在洗手后進行手的消毒。
3.4無菌技術。無菌技術是預防醫院感染的一項重要而基礎的技術,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違反,每個醫護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并嚴格遵守。
3.5嚴格無菌觀念,保持慎獨精神。進入產房必須更換產房專用衣褲、戴口罩、帽子、換鞋,必須嚴格無菌觀念,避免面對無菌區談笑、咳嗽、打噴嚏;手臂不可跨越無菌區;無菌物品如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應予以更換并重新滅菌。
3.6無菌物品的管理。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分開放置,并有明顯標志;無菌包外需注明物品名稱、滅菌日期,無菌包的有效期一般為7天,過期或受潮應重新滅菌;無菌容器(浸泡碘酊、酒精、碘伏)每周消毒、更換2次,并記錄。
3.7無菌技術基本操作必須規范。如無菌持物鉗的應用、穿脫手術衣、戴無菌手套、取無菌溶液法等。
3.8隔離技術。對患有或疑似傳染病的產婦,應在隔離室待產、分娩,按隔離技術規程護理和助產,所有物品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要求單獨處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盤必須放入黃色塑料袋內,密閉運送,無害化處理,產房嚴格進行終末消毒處理。常用的隔離技術有:戴口罩帽子;手的消毒;穿脫隔離衣和無菌手術衣;戴手套等。
3.9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消毒是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監測是評價消毒劑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達標的唯一手段。產房消毒滅菌效果監測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產房空氣消毒效果監測;(2)醫務人員手消毒效果監測;(3)物體表面消毒效果監測;(4)醫療物品消毒效果監測;(5)紅外線消毒效果監測;(6)消毒液的監測。
4.0產房污物的處理。(1)將醫用垃圾裝入黃色塑料袋,密閉運送,采用焚燒處理。使用的污物袋堅韌耐用,不漏水。
(2)使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和輸血器等物品進行初步消毒后送供應室集中毀形處理。
4 .產房的環境學監測。產房每天定時用循環風紫外線空氣消毒機照射2h。產婦分娩送回病房后再照射1h,每2周清洗過濾網1次,每月進行環境學監測,符合二類標準(≤200cfu/m3)。對待產室、隔離待產室、洗手間、器械室每日進行紫外線照射1h,燈管表面保持清潔,每周用酒精紗布或棉球擦拭1次,每季度進行燈管強度監測(>70uW/cm2),以確保消毒效果。若監測不達標,立即尋找原因,進行整改。
5.進入產房前準備。工作人員進入產房須戴帽子、口罩,穿專用工作衣,換拖鞋,非工作人員未經允許不得進入產房,孕婦及家屬進入待產室說明注意事項,戴帽子、口罩,換拖鞋,拖鞋要求每日刷洗,用含氯消毒液消毒30min,晾干備用,污染時隨時更換。
6.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無菌技術操作規范。每天專人檢查無菌物品有效期,到期重新滅菌,周一、周四消毒滅菌并更換無菌缸,所有無菌物品、消毒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或滅菌。嚴格會陰沖洗消毒,接產時嚴格無菌技術操作,新生兒臍帶采用氣門芯結扎,碘酒、酒精消毒,臍腹帶包扎。產包、床單、中單、臀墊均為一次性,用后裝入黃色塑料袋,焚燒處理。產床每次使用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鋪一次性床單。接產器械用后先清洗、酶浸泡,水溶性器械油擦拭,包裝,高壓滅菌。
7.隔離產婦的管理。對疑似患有傳染病的孕婦,應在隔離待產室待產,分娩時在隔離分娩室,按隔離技術規程護理和助產,所有物品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要求單獨處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以及胎盤必須放入黃色塑料袋內密閉運送,無害化處理。產房嚴格進行終末處理,徹底切斷傳染源和傳染途徑。
8.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產房護理人員經常接觸產婦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很容易被感染,因此,產房護理人員在執行各種操作時,必須嚴格執行消毒洗手規范,養成自覺按規范洗手的良好習慣。使用非手觸式流動水洗手裝置,操作前后使用潔芙柔消毒凝膠進行手消毒,接生時要求做到外科手消毒(≤5cfu/cm3),并每月監測手消毒效果,以預防與控制感染的發生。
總之,通過加強產房醫院感染的管理,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了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使工作人員轉變了觀念,達到了產房清潔、消毒、隔離的目的,防止了疾病的傳播,保障了母嬰和醫務人員的健康,提高了醫療質量,保證了醫療安全,有效地降低了醫院感染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