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質量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而教學質量監控系統則是良好教學質量的保障。本文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完善監控系統的幾點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隨著職業教育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空前重視,其人才培養質量也倍受關注。其中,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就是教學質量,其同時也是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而良好教學質量離不開科學、完善的監控體系的保障。2012年,教育部第一次要求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和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報送《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此后,逐年擴大了報送范圍,并向社會發布。《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從學生發展、學校工作、政府引導、服務地方四個維度,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狀況進行分析,客觀評價高等職業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和問題。
一、概述
隨著職業教育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空前重視,其人才培養質量也倍受關注。2012年,教育部第一次要求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和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報送《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此后,逐年擴大了報送范圍,并向社會發布。《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從學生發展、學校工作、政府引導、服務地方四個維度,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狀況進行分析,客觀評價高等職業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和問題。其中,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就是教學質量,其同時也是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而良好教學質量離不開科學、完善的監控體系的保障。
教學質量監控是指根據預定目標和標準,確保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以及最終結果都能達到預期目標,從而使教學質量得到相應保障。 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指高職院校為確保教學質量達到預定目標和標準,利用學校各相關職能機構,整合各種相關資源,搜集和處理相關教學信息,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測和調控的一整套規章制度體系。
二、目前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現狀
從目前來看,各高職院校都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方面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和改革,并實現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管理,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大的促進和監管作用。從監控機構來看,一般設有教務處、督導室、系部和教研室等部門,其中,督導室是專職從事教學質量監控的機構,一般是聘請一批教學水平較高、工作經驗豐富、退居二線的教學管理領導或退休教師組成;從監控形式來看,主要是有檢查相關教學資料如教案、授課計劃、課件、學生作業(試卷)、實驗(實訓)報告等,聽課評課、學生座談會等形式。
然而,由于高職院校特別是公立的院校,在現有的體制下,其辦學質量優劣暫時還沒有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生死存亡,上至領導下至普通教師尚缺乏強烈的質量生存意識。因此,雖然每個學院都建有自己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觀念陳舊落后,重視程度沒有達到應有高度、評價主體單一、體系不完善、評價標準不明確、實際效果不理想等諸多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
1.教學質量管理缺乏創新意識和全員意識
教學質量管理觀念陳舊落后,不重視環境、時代、教學模式等多種變化,仍然沿用多年一成不變的監控機制,不求制度創新,不求與時俱進,缺乏優勝劣汰機制。信息收集不全面,信息反饋不及時,信息分析不到位,監控結果約束乏力。因此,質量監控制度難以完全落實,質量提高也很難以保證,教學質量監控制度不系統不完備,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優質、高效的高職教育教學的質量管理體系和制度,缺乏對教學質量管理積極主動的自我約束機制。 強調事后的檢查和把關,檢查中又缺乏切實有效的評價標準,導致相當一部分的檢查只是走程序、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缺乏全員參與的全面質量意識,通常只是狹隘地認為,教學質量問題僅僅與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有關,而沒有充分認識到教學質量其實是一個包括高職教育所有主要職責與活動的多層面概念,因此現在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往往只針對教學過程,而對教學的源頭質量和結果質量缺乏監控力度。
2.評價主體單一,評價體系不科學
目前的教學質量評價主體主要就是學校本身,但事實上,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由于相較傳統的學科教學模式而言,大大增加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時間,如增加實訓學時比重,延長去企業頂崗實習時間(最少半年)等,這就會使高等職業教育活動更多地與多種社會力量(如政府、行業、企業)發生聯系,并且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也直接關系到用人單位、學生家長等的切身利益,因此,質量評價應該兼顧上述各方的利益和需求,讓各方參與進來,形成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傳統的教學質量評價大多偏向于對理論課堂教學活動、教學計劃、教學秩序的評價,而對職業能力培養的關鍵教學環節如實驗、實訓、頂崗實習等的監控卻很薄弱、粗放。
3.教學質量評價標準不明確,未體現職教特色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只對傳統的教學環節制定了監控和評價制度,如聽課制度、期初期中期末教學檢查制度、作業(試卷、實驗實訓、畢業設計和論文等)檢查制度,但對高職教育特別重視的“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職業能力為重點、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等職業教育的特色教學環節,監控覆蓋不全面或監控薄弱,缺乏明確的、有效的評價標準和評價制度,故現有監控體系所起的激勵和引導作用有限,沒有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完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思路
1.領導重視,全員參與,牢固樹立質量生存意識
在高職生源日漸萎縮的情況下,眾多高職院校之間的核心競爭其實主要在于人才培養質量的競爭。因此,上到領導下至普通教師,都應該象處于市場競爭環境中的企業一樣,牢固樹立“質量就是生命”的生存意識,加大教學質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傳,保障相應的工作經費,號召各個部門的全體教職員工都重視、參與、積極配合質量管理,按照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質量控制體系,既要規范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活動的過程,也要考核、評價人才培養結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全面貫徹質量生存意識。
2.評價主體多元化
傳統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評價主體主要是高職院校本身,如內設校級 “領導小組”或“委員會”之類的決策指揮組織;中層則成立“督導室”,“質保辦”、“質控部”等,擔當起監測、評估和調控職能。這些機構在教學質量監控信息化系統中承擔不同的監控職能。
然而,隨著高等職業院校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政府對高職教育的引導作用增強,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范圍和程度加深,在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時,政府、行業、企業這些職業教育的主體,自然也應該是評價主體。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利益相關者也應該參與到評價中來。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清晰地描述高職教育培養的目標是:培養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由此,用人單位應是高職院校的“顧客”,高職院校生產的“產品”——畢業生是否能滿足“顧客”的需要、讓顧客滿意,以及人才培養還存在哪些問題等,應該由用人單位反饋信息以及提出改進的建議。另外,畢業生本人以及家長這些相關利益主體,也應是組成評價主體的一部分。
3.擴大教學質量監控范圍,完善監控體系
應將傳統的教學質量監控范圍主要集中在校內的理論教學環節,擴大、延伸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所有環節,從市場調研、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所有教學活動的實施全過程,直到畢業教育、就業指導,甚至延伸到畢業生離開學校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如3-5年),對畢業生質量進行跟蹤調查等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而不僅僅局限于校內教學過程的質量監控。
4.明確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標準
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是質量監控的重要依據,是人才培養水平的質量保證,良好、科學的評價標準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可以起到激勵和引導作用。在制定各個教學環節、各個方面的評價標準時,應按照其不同教學活動的性質、目的等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材建設、理論教學、校內實訓、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教學關鍵環節都應該根據其不同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在評價對象上,除教學各個環節外,與教學有關的方面也應納入評價范圍,如教師隊伍評價標準、管理制度標準、以及教學基礎設施評價標準等。此外,制定評價標準的主體,也應堅持校內、校外相結合,學校、行業、企業、學生、政府主管部門、家長、用人單位等應廣泛參與進來的原則。
參考文獻:
[1] 蔡敏燕,鄒寄燕.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信息化系統的構建[J]. 職業技術教育,2013(11)57-61.
[2] 劉翠梅,顧衛杰,趙建成,喬宏哲。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J].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22):3-5.
[3] 謝 婧.,工學結合視角下高職院校教學質量[J].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2(9):128-130.
[4] 王風玲,熊曉亮. 論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2(20):28-29.
[5]于國芳,王欣.教學監控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12(4):64.
作者簡介:謝小春(1972-),女,湖南湘鄉人,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會計系,副教授、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財務管理、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