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雅克·盧梭(1712-1778)是法國十八世紀杰出的啟蒙思想家,他的自然主義教育觀曾對西方世界產生過強烈而持久的影響,《愛彌兒》一書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盧梭在其著作中提出“給孩子有節制的自由”是眾多教育手段中最為有效的一種,同時也是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該教育手段的思想內涵進行了剖析,并對其具體實施策略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盧梭;愛彌兒;教育;自由
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第二卷中曾這樣論述,“說來也真是奇怪,自從人們承擔了培養孩子的事情以來,除了拿競爭、嫉妒、猜疑、虛榮、貪婪和怯懦,拿各種各樣在身體還沒有長定以前就能把人的心靈完全敗壞的最危險和最宜于刺激的欲念區教育以外,就想不出其他的手段……種種手段你都試驗過,而沒有試驗的手段,只有一個,可是能取得成效的,恰恰就是這個未曾試驗的手段:有節制的自由。
一、什么是有節制的自由
自由是盧梭最為珍視的權力之一,也是盧梭全部教育和生活理想的追求。在他看來,“自由”可分為三類,按照其高級程度依次是:自然的自由、社會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所謂自然的自由特指基于沒有私人占有制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平等狀態;而社會自由是一種通過人們之間的聯合和協作產生的自由,即由公意所規定和限制的自由;道德的自由則是最高層次的自由,它出自于人的內心,沒有這種自由就減低了人作為人的資格。
然而所謂的自由絕不等同于為所欲為、信馬由韁、放任自流。愛彌兒表面上確實比同時代的其他孩子享有了更多的自由,然而他卻無時無刻不處在老師盧梭的隱形監控之下,即愛彌兒所享有的也只是有節制的自由。對于其中的節制,盧梭認為它和自由必須相伴而生。在《愛彌兒》一書中盧梭曾這樣論述“有些人是過分嚴格,有些人是過分放任,這兩種情況都同樣是要避免的。如果你放任孩子不管,就會使他們的健康和生命遭到危險,是他們在眼前受到許多苦楚;但是,如果你過分關心,一點苦都不讓他們受,就會使他們在將來遭到更大的苦難,使他們長得十分嬌嫩、多愁善感,從而使他們脫離成人的地位”。由此看來,盧梭所謂的“節制”與我們中華文化中的“中庸”在本質上是存在著共通之處的,即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二、怎樣給孩子有節制的自由
在盧梭看來,自由體現了人之為人的本性,而適當的節制又保護了這種本性的良性發展,正是這二者的完美結合創造了教育孩子最為有效的手段——有節制的自由。在其具體實施中有如下要點:
1.給孩子真正的自由,讓大自然去約束他的行為
盧梭在書中談到,“多給孩子們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他人的思想,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這樣,盡早就讓他們養成習慣,把他們的欲望限制在他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他們就不會嘗他們力不從心的事情的苦頭了。”
在盧梭看來,人們之所以會吃到力不從心的苦頭,從而滋生出想要駕馭他人的欲望,都是偏見和人類習俗造成的禍端。他認為“在偏見和人類的習俗沒有改變人們的自然傾向以前,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們能夠運用它們的自由,不過,在童年時候這種自由會受到體力柔弱的限制。一個人只要自己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因而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這樣的人才是快樂的人;生活在自然狀態中的成年人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一個人的需要超過了他的力量,這個人即使愛怎樣做就怎樣做,他也是得不到快樂的;生活在自然狀態中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即使在自然狀態中,孩子們也只能享受部分的自由,正如成年人在文明狀態中也只能享受部分的自由一樣。”
2.讓孩子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不命令人
盧梭在書中曾嚴厲的告誡擔任教育孩子責任的家長們“必須趁早使他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即:不命令人。”如果孩子真的因為能力有限,需要他人幫助的話,也只能提出要求,而不能發布命令。他舉例說明,“當一個孩子哭著要這個那個的時候應該怎么辦,這我已經說過了。我現在只補充一點:自從他能夠用說話的方式索取他想得到的東西以后,如果他還要用哭得方式索取的話,就不論他是為了想更快地得到那個東西,還是為了使別人不敢不給,都應當干脆地加以拒絕。如果他確有需要,不能不講出來,你就要弄清楚他需要的是什么,并且立刻照他的話去做;但是,如果你一看見他流眼淚就給他東西,那就等于是在鼓勵他哭泣,是在叫他懷疑他的好意,而且還以為對你硬討比溫和地索取更有效果。如果他認為你很軟弱,他馬上就會變得頑強;因此,重要的是,凡是你不打算拒絕給他的東西,則一看見他要,就應當馬上給他。不要動不動就加以拒絕,但亦表示拒絕之后,就不應當又回頭表示答應。”
3.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
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承擔起一定的責任。當孩子的行為違反了事物的規定時,自然會去懲罰他。孩子逐漸懂得自己的行為應該服從自然的法則,否則就要負擔相應的后果。盧梭認為,“凡是他不應該做的事情,你也不要禁止他去做,只須加以提防就夠了,而且在提防的時候也不用對他解釋其中的道理;凡是你打算給他的東西,他一要就給,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的等到他提出什么條件的時候才給他。給的時候要高高興興的,而拒絕的時候就要表示不喜歡的樣子;不過,你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盡管他再三糾纏,你也不要動搖;一個‘不’字說出去,就要象一堵鐵打的墻,他碰五、六次就會碰得筋疲力竭,再也不想來碰了。”自由和責任,權利和義務是相生相伴的。通過維護幼兒的自由權利,我們也培養了幼兒的獨立性、責任心、自制力和創造性等優秀的品質,為幼兒今后的社會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盧梭傾盡一生精力,呼吁教育要遵循天性自然的、有秩序的發展進程。他將自然天性置于首要的位置,將兒童視為真正的主人,強調兒童自然、自由的成長,將兒童的自然發展作為教育的金科玉律。可以說,盧梭的教育理論將文藝復興以來對人的崇拜的思想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對近代教育和近代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參考文獻:
[1]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論教育(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滕大春.盧梭教育思想述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劉瓊.盧梭《愛彌兒》教師角色觀[D],中南大學,2009.
[4]劉敏.盧梭的兒童教育觀及其現代價值[D],曲阜師范大學,2007.
[5]但柳松.盧梭“消極教育”思想的積極意義[J],中國校外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