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向中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文言文教學的總目標:“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性。”
關鍵詞: 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學法指導;重要性
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古人用他們獨特的語言形式表現了他們的生命體驗。無論是了解歷史、感知古人,還是繼承光大祖國瑰寶,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都是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然而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灌輸式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這些枯燥乏味的單純教學方法是不能適應新課改要求的,這樣的教學模式不但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文言文水平,更不能使學生體驗到中華語言的獨特魅力和特點。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改變教學:
一、明確文言學習的重要性
所謂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學習文言能更好地“知古”。從感性上,文言文就是我們的精神繼承。為了文化的繼承,我們就要先知古,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現實,科學地預見未來。文言文內涵豐富,語言優美,有很大的現實借鑒和利用意義。文言文就是我們語言的先祖,只有了解“先祖”,才能了解自己,才不至于把我們的根基忘掉,才能進行精神文化的傳承。從文學理論上看,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文言文就是學習我國古代的文化,就是將我國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發揚。對于生活在當下的學生,不能只是對當前的社會有所認識和了解,還要了解歷史,只有熟悉我國的歷史文化,才能更好地以史鑒今,才能更好地了解社會。
二、強化學生自學訓練,提高自學能力
強化學生自學訓練,最主要的是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古人說: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如何教學生自學文言文?我們除了教他們善于使用工具書和課文注解之外,還應該有針對性地教他們掌握以下方法:
1、善用比較法,區分易混淆之知識,掌握知識之規律。文言文中存在著大量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古漢語知識,這些知識之間往往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因而就需要準確地進行區分,區分的方法很多,比較法就是其中之一。
2、巧用句子結構分析法,辨識詞的活用現象和句式。通過句子結構分析法,就能辨識詞的活用現象。如“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句中“主”、“賓”都非常明確,謂語動詞只能由“刃”這一名詞來擔任。又如“將軍身披堅執銳”一句,“披堅”、“執銳”無疑都是動賓結構,“堅”、“銳”這兩個形容詞,就應充當賓詞,活用為名詞。辨識句式也是如此。如果句子前后構成判斷關系的,不管有無判斷詞,皆是判斷句。
3、通過句意理解通假和一詞多義現象。一個句子,總要表達一個意思,憑這一意思,就可明確句中的某個詞是否通假,表何意義。例如《促織》中“高其直,亦無售者”之句,課文注釋中并無通假之說明,然而我們不難領會這句話意思是:“抬高它的價格,只是沒有買的人。”憑此句意,我們即可斷定句中的“直”是假字,本字應是“值”。以上數法,是教給學生的自學之法,教他們以自學的本領,給他們以獲取知識的鑰匙,使他們在學有成效的基礎上學有興趣,學會自學,善于自學。
三、強化學生能力訓練,全面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
1、“聽”,是很重要的。有人曾提出“語感教學”的方法,即讓學生在聽覺感受中學習知識。應提倡多聽,聽學生讀,聽教師讀,聽藝術家讀。真切地聽出古文學的味道和感受來,深切地領悟古代語言的魅力。
2、“讀”,就是朗讀課文。我國古代教學就非常重視朗讀,從一些名句中可見一斑,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等等。但,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往往忽視了誦讀,只重視理解,這是造成學生文言文語感差的直接原因。朱熹談讀書時有段話:“凡讀書須要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他道出了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師要認真設計課堂朗讀程序,每次朗讀都要提出要求,把讀和理解巧妙聯系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讀的作用。
3、“說”,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高中生思維方式正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因此我認為應該利用意義記憶的方式,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便于記誦。在學生譯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注意聽,隨時糾正有明顯知識性錯誤的詞句,遇到難句一定要讓學生多譯兩遍。通過“說”的訓練,啟迪學生的思維,訓練思維的嚴密性、合理性,培養他們的聯想力、想象力、批判力和創造力,同時,也激發他們繼承民族光榮傳統的愛國熱情。
4、“寫”,是語文素質教育中的“重頭戲”。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強化實用文體的寫作訓練,使“學”和“寫”結合,相得益彰,讓學生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為了使學生對人物有深入、創新的評價,可讓學生自選人物寫人物評論,有意識地積累文章內容作為寫作素材。
朱熹說:“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這不僅強調誦讀的重要,且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教師一定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加以設計,對誦讀多加指導,讓學生讀得得法。文學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通過涵詠誦讀以起到熏陶教化的作用,教師也正是通過創設這種情境,以引起學生朗讀的興趣與沖動,這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一邊讀,一邊聽,自然就會沉浸其中,樂在其中,去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情感,理解了這種情感,文學作品熏陶教化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對于有些作品中所蘊含的比較深刻的哲理,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總之,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典作品浩如煙海,思想理念博大精深,文言文教學是大有作為的。為了使祖國的瑰寶傳承發揚,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文化繼承者,我們應首當其沖地把文言文學好、教好,讓我們的語言傳遍世界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