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它已經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數量意識和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已經成為公民基本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它們能幫助公民更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科課程生活化,這不僅需要體現課程內容的生活化,更需要體現課程理念、課程標準、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等的生活化.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學數學,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
關鍵詞: 高中數學;生活化;教學
一、明確目標,掌握方向
高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意圖是: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并維持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愛好,獲得有關數學最基本原理以及在現代生活和技術中廣泛應用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演繹能力、評價能力、歸納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獲取信息、交流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思維方法,培養科學態度等;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利用各種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探索實踐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發展學生獨立探索與合作精神,學會通過同伴之間的積極相互影響來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培養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
二、改組“生活例題”,培養應用意識
走進生活,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關鍵是教師要樹立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這一教學理念,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數學教材內容和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目前,我們的數學教材,雖然有所改進,但情節內容還是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真正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實在太少,所以我們要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味的狀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要聯系生活實際,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數學課堂教;要調整、改組具有現實意義的生活習題讓學生解答,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除了將教材的原有例題改組之外,也可引導學生觀察認識實際生活,整理自編數學問題。
三、知識情境展示生活化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情境是聯系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重要橋梁,是將凝固的課程知識轉化為鮮活的生命形態的重要載體。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必須達成以下三個目標: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激活探究的積極情感、提供學習的智力背景。教師在設計課堂情境時應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傾向,特別關注那些對學生有現實意義的、同時又與教學內容具有關聯的問題事實。把這樣的問題事實借助適當的載體呈現課堂,構建一種真實、開放、動態的問題情境。
新課程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數學問題,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學生所了解、熟悉的社會實際問題,如用“一張紙對折20次有否比珠穆朗瑪峰高”引入對數的概念,利用“三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引入排列的概念,用“體育彩票中特等獎的可能性”引入概率知識,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知識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作業布置生活化——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果說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那么學生的作業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器”,是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因此,我把作業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有關的作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自主探究數學問題,從而使所學的知識得到拓展與延伸,同時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如學了分段函數的相關概念和性質后,我留了這樣的作業:夏天,大家都喜歡吃西瓜,而西瓜的價格往往與西瓜的重量相關。某人到一個水果店去買西瓜,價格表上寫的是:6斤以下,每斤0.4元;6斤以上9斤以下,每斤0.5元;9斤以上,每斤0.6元。此人挑了一個西瓜,稱重后店主說5元1角,1角就不要了,給5元吧。可這位聰明的顧客馬上說,你不僅沒少要,反而多收了我的錢。而顧客講出理由,店主只好承認了錯誤,照實收了錢。同學們,你知道顧客是怎樣曉得店主坑人的嗎?請說明理由。
新課程下的數學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從作業從書本中跳出來,從題海中跳出來,走向社會,走進生活,作業生活化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形成教師樂于教、學生樂于學的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能把“生活化”作為數學教學的唯一追求。數學教學過程可以實現如下的概括:生活問題——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問題——生活問題。數學教學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應用數學,但這里的生活情境是有選擇的。“生活化”應該散發濃郁的數學味,避免步入形式化誤區。普通高中階段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不僅僅把生活作為一種教學背景、一種課程資源,而更強調針對高中生的生活,滿足學生的生活需要,突出發展學生自主思考并規劃人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