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又是困擾語文老師的難題。而在語文教學中,對教師而言,最難教的也是作文。教師在作文課上講了一大堆寫作方法和技巧,可學生一些起來就無從下手或是空洞無味。對學生來講,最難寫的也是作文,又是寫了很多文字但總是難得使文章內容鮮活起來。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很有必要一起來探討一下“作文”這個頑癥的病因,才能對癥下藥,激發出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我深感作文教學工作的艱巨與困難。那么,如何指導學生有效作文,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和興趣下面就我多年的作文教學經驗來和大家探討一下。
一、學會積累生活素材,激發寫作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事實證明,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詞匯,豐富學生的語言和寫作素材,對于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有重大意義。如果把閱讀獲得的大量詞匯和素材藏在筆記本里,而會不表達和說出來,那就不是學以致用了。作文是作者在和讀者說話,作者通過一篇文章可以真實地告訴人們一件久久難以忘懷的事情,可以熱情的贊頌自己敬佩的人物,可以用華美的詞匯來描繪山河的壯麗,也可以用雄辯的事實和道理來闡述自己對問題的看法。顯然,閱讀和作文是相通的,都是圍繞語言文字活動的。二者比較,閱讀是對語言文字的吸收,作文是對語言文字的應用,其中吸收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語文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了解讀書的重要性,讓他們熱愛讀書、學會讀書、讀更多的書,從閱讀中更多地吸收語言知識和語言技巧。一個人讀的書越多.所獲取的知識和語言詞匯也就越多,寫起來也就會得心應手,文思泉涌。魯迅先生也曾告誡文學青年:好文章是靠讀好書熏出來的。所以,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一定要把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放在首要位置。
如學習《七月的天山》,我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語言的優美,“滿山都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織錦那么綿延,像天邊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么絢爛。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人浮在花海上,也顯得格外精神。在馬上你用不著離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愛的大鮮花。”文中運用了大量生動的比喻,突出天山獨有的魅力。學完后讓學生記在摘抄本上,背誦下來。課后讓他們仿照課文寫一下自己親自看過的美景。這樣學一課積累一課,天長日久,學生的詞匯和素材自然就越來越豐富,寫起作文也會得心應手了,寫作文的積極性也會被調動起來。
二、豐富課外生活、讓學生言之有物樂寫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之所以感到作文難寫,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米”是主要的。小學生掌握的知識不多,參與社會生活又很少,過著家庭、學校兩點一線式的生活。另外他們還不會用心去判斷、洞悉生活,不會從平凡的人和事中發現不平凡的激人上進的閃光點,激動人心的動情處。。因此,寫作文言之無物,或言之無情是小學生寫作文的癥結所在。創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實踐的再體現。因此小學語文課中的寫作教學,理應貫穿“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 的教學思想。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是呀!生活是寫作的一汪清泉。教師要想點燃學生寫話的熱情,首先要學會引領學生走進生活。當學生的情緒儲備達到高潮時,心中的寫作欲望就會逐漸萌動和強化,從而呼之欲出,不吐不快。老師此時恰當點撥,學生就會通過文字傾吐心緒的沖動。
生活積累至關重要。而生活又是部讀不完的無字書,要在這本無字書中,尋找一條通向兒童心靈的便捷而平坦的通途,那就是把學生帶進一望無垠的大自然中,體驗山村農民朝出幕歸的田園生活,辨別麥子與韭菜的異同。在藍天下的課堂里,讓學生去觀察、去感受、去思考,耳濡目染,使之知覺敏銳,思維縝密,創造力活躍,并陶冶情操,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周圍的世界。
三、教師用激勵性評語增強學生寫作文的信心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沒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獲求成功的能力。”告訴我們作文評價要成功運用賞識的方式,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小學生作文,也是一種勞動成果,也是一種創造。他們寫了一篇作文,也是付出體力和腦力勞動。他們會認為,花功夫寫了,已付出了自己的勞動。送給老師批改,當然希望老師給予表揚,渴望獲得認同。因此,教師批改作文,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可修改的情況看到自己的成績與進步,看到自己是有能力寫好作文的。換言之,要讓學生獲得作文的自信心。信心對小學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如果修改過多,批評、否定的過多,會是小學生失去寫作的自信心,從而多寫作文產生畏懼。過多否定,只能使學生喪失信心,抑制創造潛力,或者對教師的修改產生誤解甚至反感。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哪怕是點滴進步,他都應該大加褒獎。“這一段極了”;“描寫的十分具體、形象”;“你寫出了真情實感,我為你的進步高興”;“這一段話令我感到,寫得好!”。如此評語,學生讀后身心愉快,真切地感受到了作文的快樂。對學生作文的缺點,應堅持鼓勵性原則,婉轉的指出,使 “忠言”也能“順耳”。如“言之無物,語言羅嗦”改成“孩子,你若能把文章寫得再細致些,再具體些,就會更加充實、動人。如果從中能多擠些水分,語言就更簡潔了。”這樣的評語,學生不僅樂于接受,也便于修改。總之,教師的作文評語要動真情、有魅力、富有創造性。以激勵為主,而要寫出不是程式化、具有個性特色的作文評語,除了教師要有較好的文學修養之外,關鍵是教師要知道學生的心理,培養自己的道德情感,使自己對學生、對學生的習作有著真誠的愛。愛,會生出責任感,生出創造力。
總之,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才能進一步引導他們學會寫作,熱愛寫作,寫出佳作,使那些貌似“老大難”的作文都成為“小兒科”,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也就達到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