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深入分析了新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探討了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新課程視野下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小學語文教學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按照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語文課程必須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打牢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一、新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與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相比,呈現出許多理念上的創新,認識上的深入,更加尊重學生個體等特點。
1、新課程標準突出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將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可以看到,新課程標準更突出人文內涵,強調要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讓學生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同時,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因此,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生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特創新的理解。
2、新課程標準突出語文教育的實踐性。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生學習母語,因為有早已具備的語言心理機制為基礎,具有對本國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條件,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大量的實踐機會。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3、新課程標準突出了語文教育維度的拓展。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理念出發,強化了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度。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語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課程目標的設定,充分考慮了前瞻性、適應性和包容性,還有可操作性,并把前瞻性是首要位置。課程目標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系統性、整體性和階段性。縱向結構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橫向結構是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方面。
二、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新課程標準為小學語文教學賦予了全新的理念,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必須更新小學語文教學的觀念。要在觀念上充分尊重學生,教師視學生為平等的溝通對象。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成功的喜悅,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需要教師全身心地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學活動和完善個性兩方面共同努力,來弘揚和建立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再僅僅是學習的伙伴,還是主動學習的參與者,更是學習的組織者。
2、必須創新課程評價體系。課程評價體系對小學語文教學具有“指揮棒”作用,缺乏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將很難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發展。要積極倡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杜絕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鼓勵建立以“發展功能”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針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新的評價體系,來科學地評價學生素質的發展狀況,評價學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
3、必須重視漢語言文字特點。新課程標準對漢字教學也提出的明確要求:“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教師必須要高度重視漢字教學。漢字是平面型方塊文字,是形音義的綜合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漢語和漢字對中華文化相互影響,也相互適應,漢語和漢字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對語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語文課程要充分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向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教學對策
1、要樹立發展的教學觀。“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學生是主動發展中的人。發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錯的,教師應當最大限度地接納、寬容;允許其差異發展,讓其張揚個性,展示生機。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僅要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要注重價值觀的引導和智慧的啟迪;要求我們以人為本,為學生的生存和發展著想。我們要通過學習、討論、反思,在思想上提高認識,進一步強化教育責任,真正讓教育觀念的轉化煥發出教育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2、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要開放教學形式,在課堂上為學生構建互動學習的平臺,激發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有足夠的時間通過讀書實踐活動主動地獲得知識,學生學生之間能夠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同時,要把教學課堂延伸到課堂以外,還應聯系教學與生活實際,將學生帶到大自然或社會課堂中去,使學生能夠從實踐中獲得新知,增強知識的真實度。
3、要努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課堂內外要積極營造學語文、用語文的良好氛圍,使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進行語文交流與溝通,有豐富的載體運用語文知識。積極倡導綜合性學習形式,豐富語文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自覺整合知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總之,“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小學語文教師更是如此。時代在發展,教育方法也要不斷改善,以適應日益進步的社會。在新課標改革的趨勢之下,要敢于掙脫傳統教育方法的束縛,大膽合理地創新,針對學生的特點,制訂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教育方法。學生文學素養的啟蒙教育,從這里開始,夢想從這里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