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教學的成敗取決于閱讀教學是否有效落實。閱讀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對提高學生的素質,健全學生心靈人格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說,加強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有效途徑。在閱讀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加強課內閱讀,注重課外閱讀。
關鍵詞: 語文閱讀;興趣;課內外
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種 “滿堂灌”現象:課堂上,教師條分縷析地講解教材,學生埋頭苦記筆記并熟記于心,考試考到則欣喜若狂,若題目靈活或考課外閱讀文段則愁眉苦臉,這充分說明了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遠未能達到素質教育所期望的目標。因此,教師要“授之以漁”。“學語文”最終目的是“用語文”,正如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目的就是希望即使在離開了教師、離開了語文教學課堂的情況下,學生也能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獲取新知識、發現新問題并試著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語文水平。本人認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從學生主體出發下足功夫,激發閱讀的興趣、加強課內、外閱讀。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獲得并鞏固知識。在教學中,我改變以往的“奉送真理”的教學法,注意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情境。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既訓練了學生的觀察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久而久之,學生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對語文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就覺得語文不再枯燥乏味了。當然,教師無需刻意設計教學環節,“潤物細無聲”是才是最佳境界。要讓學生以學習主人的姿態在閱讀的實踐中歷練。
二、加強課內閱讀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課堂上我們給學生創造質疑問難、發表不同見解的機會和條件,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與別人不同的意見;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敢問;熱情的鼓勵學生,使學生愛問。
1、創設啟發性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從課題入手,抓住課題中的重點詞推想課文主要內容,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再發現”,點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火花;于結尾處創設情境。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其探究學習的欲望。
2、補充課文材料。語文學習應當充分利用好課程資源即課本,并且引進相關的課程資源,為我們教學服務。文本材料總是時代、社會和生活的真實反映,與其相關的豐富的背景材料是文本的有力補充。在研讀中,如果教師能重視背景材料的運用,對于促進閱讀教學,提高教學效益、豐富學生知識是大有裨益的。
3、把課堂還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的時間越少越好,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思考,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讓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凡是學生知道的放手讓學生去說去做,學生會給你一個驚喜。課堂上,要以聲情并茂的語言打動學生;以簡筆勾勒的繪畫展示文本;以悅耳動聽的音樂感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發展其智能。
從“權威教學”到“共同探討”。教師要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與交流,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
4、“拓展延伸”。它在閱讀教學中很重要,因此要安排好課堂“拓展延伸”環節,應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或培養學生與文本要求有關的能力。
5、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閱讀教學要以讀為主,以讀為本。而朗讀是有聲的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閱讀材料的內容和內涵之后,才能讀得流暢,讀得有感情。通過朗讀,進一步加深對所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達到自我欣賞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我們要求學生早自習大聲朗讀課文,課堂上也給學生朗讀課文的機會,遇到劇本、小說等課文,我會讓學生分角色來朗讀或表演,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對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強語文語感,也使他們初步體會語言的音韻美、節奏美,有利于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對于特殊優美的文段或經典的語句,我要求學生背誦,讓他們達到銘記在心,出口成章的境界。這將會促進學生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注重課外閱讀
“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結合教材的特點,以落實重點訓練項目課文為“經”,以優秀課外讀物為“緯”,從而構建“經緯”交錯的閱讀教學,有機擴大課外閱讀量。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活動從課內向課外延伸,依照學生的興趣推薦他們喜歡的書籍,讓閱讀這道大餐既有營養又豐富,能增加知識,拓展視野,提高人文素養。教師要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能力,營造課外閱讀的氛圍,通過每周的一至二節課外閱讀課讓學生從學生的“黃金屋”中去找“顏如玉”。
例如“問題情景”故事化、活動化、生活化,在激趣的同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講解、去概括、去合作、去質疑、去評價,形成“問題解決”的佳景;甚至要求教師必須把學生帶入到課堂之外,置身于真實背景之中,豐富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有效地輔助,只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煥發出了課堂生命的活力。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同時,語文教學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工作。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因文而異,量體裁衣,要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選擇最佳的流程,達到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之目的。當然,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