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因素,讓學生真正有效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在實際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數學,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關鍵詞: 小學數學;興趣;愛上數學
常言道:興趣是第一位教師,并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根據《學生園教育綱要》的精神,數學活動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為學生日后學習數學創造有利條件,為學生終生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學習數學需要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利用自身的內部機制去理解和掌握數概念。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是這么做的: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工作對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動著的個體,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的基本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進行交談,如;“誰想說說……”“誰愿意說說……”等等。一位教師在傾聽完學生的不同意見后,說“我真榮幸,我和XX的意見相同。”話雖然簡單,但足以說明教師已經把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由此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師還應關懷、尊重、信任、理解和熱愛每一個學生,需要和學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友好的合作關系,從而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的社會互動關系。
二、用幽默的語言讓課堂“活”起來
教學幽默是融洽師生關系,消除意義障礙的良藥,可收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
教學乘法分配律時,孩子們在觀察、探討中發現了其中規律:(a+b)×c=ac+bc。可在實際運用中,不少學生做成(a+b)×c=ac+b。面對他們的失誤,我微笑著在黑板上板書:(a+b)×c,柔聲問孩子們:“同學們,看看括號中的a和b像什么?”孩子們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我接著誘導他們說:“像不像兩個小朋友并排坐在一張長凳上?”得到孩子們的肯定回答后,我繼續描述:“看,括號外的c就像一包糖果,那兩個孩子并排坐著等你給他分糖果,你該怎么分?如果你只分給a而不給b,b會怎樣?”“會大哭。”“你們希望聽到小朋友哭訴你的不公嗎?”“不希望。”“那該怎么辦?”“兩人都分,a一個b一個。”就這樣,孩子們在笑談中掌握了所學知識,突破了這一令人頭疼的難點。即便后來有個別學生不經意做錯,只要其他人笑著對他說一句“你沒聽到小朋友在哭訴你的不公嗎?”他便可以輕松更正過來。
三、聯系現實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實生活是孕育數學的沃土。數學教學應該聯系生活、貼近生活現實,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把教學內容附著在現實的背景中生活化呈現,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嘗試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同時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思維能力。如教《鐘表的認識》一節,課件創設情境:畫面1:電影院門口《喜洋洋與灰太狼》的海報場景。畫外音:星期六的晚上六點整,電影院播放《喜洋洋與灰太狼》。小明可高興了,因為今天晚上他要和媽媽一起去看電影了。畫面2:小明在家的情景,客廳墻上的時間指向了5時57分。師:小明看了看時間,會對媽媽說什么呢?生1:媽媽快點吧,電影就要開始了。生2:媽媽快點吧,來不及了!生3:媽媽,快到七點了!畫面3:到了電影院門口,小明抬頭看了看鐘樓(鐘面顯示7時零3分)。師:小明又會對媽媽說什么呢?生4:媽媽,電影已經開始了。生5:都過了六點了,都怪您做事慢慢吞吞的。生6:媽媽我們遲到,不能進場了……教師解釋說:“還能進場,只是開頭精彩的部分已經看不到了”。教師適時對學生進行做事情要遵守時間的教育。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鐘面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得出:“快到6時”和“剛過6時”可以說成“大約6時”。這個很生活化的情境
問題引起了學生的共鳴。這里教師既沒有“告訴”也沒有引導,學生已經自覺地對時針和分針的位置進行觀察,認識到“大約7時”就是很接近7時,知識不知不覺地在學生的體驗性學習中生成。學生處于“我要學”的積極的心理狀態。
正如盧梭所說:“你要記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訴他應當學什么東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學什么東西和研究什么東西;而你呢,則設法使他了解那些東西,巧妙地使他產生學習的愿望,向他提供滿足他的愿望的辦法。”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在每節課的開始,都應精心設計一個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真正感到數學并不是那么難,它就存在于我們周圍,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說,良好的數學興趣,是學生終生探究數學不竭的動力。
四、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把學生教活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適用范圍,不存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學生都有效的”萬能”的教學方法。因此,我們要從實際出發,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中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堅持“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學時間用得最少,教學效果最好,達到教學方法的整體優化。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教師都要堅持啟發式教學,都要堅持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動眼,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都要遵循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都要堅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是一種“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
總之,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于學生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參與的程度卻與學生學習時產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能讓學生真正地愛上數學,把學習視為一件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