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常言道,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是幫助學生構筑厚實的語文基礎,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極其重要的環節,更是學生提升文化品位、造就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計劃地課外閱讀指導對于學生拓展知識視野,啟迪思維,增強理解的深度與廣度,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課外閱讀;教學;語文
一、課外閱讀能訓練思維、發展智力
智力是指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主要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及思維能力,其中思維能力處于核心地位。
蘇霍姆林斯基曾揭示出課外閱讀與增強記憶力之間成正比關系。因為通過課外閱讀對課內的有關知識進行了延伸,為課堂學習奠定了一定的智力背景。這時的識記就成為有理解的閱讀,成為一種思維分析的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而記憶力是智力的重要組成因素,是一切學習的必要前提和基礎。記憶增強了,智力也就發展了。
而一個人在認真閱讀時,實際上是在不停地思考、想象、判斷、推理,既要理解詞義、領悟語句的含義,又要細致地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認真地思索作者的觀點立場,還要將新發現的知識與大腦里已有的知識或現實生活進行廣泛的聯系和比較。閱讀中這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使閱讀者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判斷、推理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鍛煉。
二、傳授閱讀方法
讀書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確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讀書不惜千里求名師指點,歷代科學家也很注意研究科學法,就是因為這個道理。因此,我慢慢意識到:自己第一個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習慣,并讓學生養成天天閱讀的習慣,使之成為書迷。蘇霍姆林斯基也反復強調:必須教會人閱讀,誰不善于閱讀,他就不善于思考。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某些學生循規蹈矩、勤勤懇懇,對老師的要求總能井井有條,一絲不茍地完成,可謂品學兼優。但要他單獨面對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時,卻呆若木雞,束手無策。他們只滿足于對知識的機械理解,從不想到用所學知識進行舉一反三的應用。所以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而好的閱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發展。學生在學習感到困惑時,他就越需要多閱讀。閱讀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因此,授人以魚倒不如授人以漁。
1、推薦閱讀作品,提高閱讀效益。推薦作品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一是經典性原則。要首先選擇經典作品作為基本的閱讀材料。二是多元化原則。要以民族的、現代的、世界的、人類的多元開放的眼光,讓學生接觸多民族、多國家、多地區的作家作品,接觸不同思想、文學流派和風格的作家作品,開拓廣闊的視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三是“文化”性原則。要有“文化”的觀念,不僅選文學作品,同時要選具有豐富的歷史、哲學、科學、宗教、藝術等內涵的文章,要追求“文、理的交融”。
三、在課外閱讀情境中潛移默化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精心創設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課外閱讀的情境,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更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養。例如,組織課外閱讀訓練《祝福》時,別出心裁,用模擬法庭的形式——審判到底誰是迫害祥林嫂致死的罪魁禍首。法官、辯護律師全部由學生擔任,由學生扮演的當事人:祥林嫂、魯四老爺、柳媽、婆婆,當事人的各辯護律師進行了激烈的辯護。此情此境,激發了學生的強烈的興趣,他們的辯論有理有據,孰是孰非,也在辯論中豁然開朗。教師創設的一個可以言論自由批判的情境,促進思想的發展,創造能力的提高。學生不僅達到課外閱讀訓練的目的,還認識到殺死祥林嫂的罪魁禍首不是魯四老爺,不是柳媽,而是封建社會,封建禮教最終害死了祥林嫂。
四、排解學生課外閱讀的困難
1、教會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筆者調查顯示,60%學生反映,看了很多作品,但沒有什么收獲,其中最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方法問題。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外閱讀教學中必須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以課內文本為范例,指導學生閱讀各類文學作品的一般方法,讓學生能夠克服閱讀中的困難,使他們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2、向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語文教師應該利用課余時間經常性地向學生了解他們喜歡的書目,并作一些調查。在此基礎上,應該向學校圖書館提出建議,為學校閱覽室訂閱的報刊雜志精選書目,在閱讀源頭上把好質量關。對于高中生,筆者向他們推薦了專業性和人文性較強的《國學》《隨筆》《書摘》等刊物。筆者還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分別介紹不同的書籍,逐漸把品位高、寫法有特色的名篇佳作推薦給學生,如《戰爭與和平》、《飄》、《百年孤獨》、《紅樓夢》等。
同時,推薦課外讀物還要和講讀課相結合。高中語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各個時期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名篇,具有很深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藝術特色。教師在講授教材文章時,也應把課外閱讀指導置于其中,可結合上課的內容,指導學生選擇適宜的課外讀物。在《故都的秋》教學中,筆者就向學生推薦《秋聲賦》《雨鈴霖》《登高》《醉花陰》等古詩文,并予以閱讀指導,使學生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結。
3、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濃厚的閱讀興趣,源自合適的閱讀內容和方式方法。在閱讀內容上,教師要做有心人,及時向學生推薦合適的讀物。選擇的閱讀材料,應著眼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和視野拓寬,面要廣,文要精,盡可能把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讀物推薦給學生,激發學生閱讀欲望,培養學生自主性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課外閱讀是長期的、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是伴隨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課外閱讀影響的是一個人素質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東西——審美觀、道德觀。“腹有詩書氣自華”,“知書達理”指的就是這個影響。因此,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當把課外閱讀課程化,加以悉心地設計和指導,為培養學生的能力和人文素養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李東來主編.書香社會[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