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英語課堂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更具有深遠的意義。作者結合教學實踐,從幾個方面出發,探討了高中英語教學研究性學習模式的具體應用策略。
關鍵詞: 高中英語教學;研究性教學模式;應用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革命如潮水般席卷全球,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這對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人才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改革學?,F有的課程結構,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方式勢在必行。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什么是研究性學習?從廣義理解,研究性學習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方法,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從狹義看,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研究性學習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讓學生通過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而言的。要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就必須最大限度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課程形式,也是一種教與學的方法。在英語課堂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更具有深遠的意義,是高中英語教學的突破口,已成為現階段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綜合英語素養的關鍵要素。
一、小組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教學組織形式
1、分組。將班級的學生按照一定的規律分成小組,可以是班級的自然小組,也可以是按英語教學的需要分成的小組,或是開放式小組——學生自由組合的小組。分組時應該考慮學生的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從而提升研究性教學模式的針對性。
2、形成學習集體。學習任務的布置、課前的準備、課堂交流后的練習、專題性學習等均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對不同的學習小組可以布置共同的學習任務。共同學習任務的課堂交流中可以顯示各個小組不同的理解和做法,不同學習任務的課堂交流則以互補學習為主。
二、“任務型”教學——讓學生做事
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教學方式就是讓學生去“做事”?!白鍪隆保谟⒄Z教學中也被稱為“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approach),通過做事的方式學習,學生們在做中學。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運用所學的英語和其他方面的才能,完成所設定的任務目標,從而使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和提高語言技能,強化學習動機和興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合作精神,增進文化理解,實現學習價值等。
三、“任務型”教學的教學設計
教師可根據課堂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意到:活動的目的要明確并有可操作性;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要盡量真實,方式要靈活;活動要有利于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發展和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活動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活動要能促使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使用信息,并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活動不能僅限于課堂教學,應延伸到課堂之外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以高中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倒裝”內容為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了以下教學方式。
1、創設情境,提供材料。①Out rushed the dog.The dog rushed out.②Jone rushed out.So did Jim.Jone rushed out.So Jim rushed out too.③Only then did she realize that she forgot her cellphone.She realized that she forgot her cellphone only then.對以上句子的引用,為學生創設出一定的“倒裝”學習情境,并以此為材料來強化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理解與認知。
2、出示問題:請學生仔細觀察句子,分析每組句子的異同。
3、學生研讀每個句子后,可得出如下結果:每一對句子意思都相同,但語序不同;每組的前一句都是倒裝句型。教師設問:何為倒裝?學生歸納倒裝的共性(主謂顛倒)。在學生對倒裝有一定的認識之后,引導學生找疑問:①倒裝的作用是什么?②倒裝句都一樣嗎?③在什么情況下需要倒裝?觀察每組句子,并且讓學生研讀教材上提供的例句,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后以小組為單位發言。在完成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之后,倒裝作為一語法知識便已輪廓清晰、重點鮮明地凸顯在學生面前。在學生歸納分析的過程中,教師適當講評、補充。這一過程始終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只起指導作用。在語法教學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應始終用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步步進入語言規律的認識,提供的素材應力求貼近學生實際,并富有趣味性,以切實符合該年齡階段學生的學習與心理需求。
把課堂活動的文化真實性分為三個層面:通過恰當的交流獲取信息;理解他人以及外國文化和社會;在理解他人和外國文化的過程中理解自己和本國文化。對于他國文化,我們不能單純模仿和接受,但也不能一味排斥。身處異國文化之外(outsider)的我們應批判性地理解外國文化和社會習俗;但同時我們又是局內人(insider),應積極融合到文化交流中去。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話題,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文化現象進行比較、分析和思考;通過熟悉話題、了解文化背景知識,使他們在獲得知識和心智發展的同時,培養文化上的敏感性。
總之,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與講解者,還應以教材為出發點,結合該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與需求,強化研究性學習模式的運用,并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分析與研究的學習機會,引導他們強化對所學知識點的認知與理解。同時,教師還應對研究型教學模式進行不斷完善與創新,以在順應新課程標準的同時,促使學生的英語素養獲得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