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比較,往往能溫故知新、廣思博取、理解透徹。如果我們能精心挑選比較閱讀材料,確定恰當的比較點,不但能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還可以陶冶學生性情、達到德育、美育的目的。
關鍵詞: 語文;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就列舉了十二位作家的不同風格:賈誼清新、司馬相如夸張、楊雄含蓄、劉向明晰、班固綿密、張衡周詳、王粲明快、劉楨激昂、阮籍高雅、嵇康壯烈、潘岳潑辣、陸機莊重。這種評價,就是通過對不同作家的作品分析、對比得出來的。
一、比較閱讀的依據
比較閱讀就是把教材中相同或相近體裁的文章,或是課內外同樣風格、同樣題材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較著閱讀,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過程?
比較的內容包括文章的體裁、立意、標題、結構、內容、情節發展、人物性格、表現手法、描寫方法、記敘的線索、說明的順序方法、抒情的色彩、議論的方法作用,乃至文章的風格、詞語的運用、修辭手法、語言特色等。通過比較閱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比較、聯想、分析、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遷移思維的能力,提高語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的梳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閱讀速度,擴大課堂容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不同角度加強比較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更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通過比較,往往能溫故知新、廣思博取、理解透徹。如果我們能精心挑選比較閱讀材料,確定恰當的比較點,不但能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還可以陶冶學生性情、達到德育、美育的目的。
1、是語文教學的需要。王國維的治學篇第一境界便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語文老師的職責之一是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開闊學生的視野,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達到德育、美育的目的。在比較閱讀中,學生能感性地認識到各類文章的特點,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2、是新課程標準的需要。新課標中關于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二期課改新編語文教材特別注重以主題結構成單元,引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收集,整理資料,在比較探究質疑中形成自己的觀點的能力,從而達到拓寬學生閱讀面,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欣賞能力、思辨能力。
3、是初中生學習現狀的需要。就筆者的從教經驗來看,很多初中學生一是對讀書的渴望程度下降,二是繁重的課業負擔導致讀書時間的缺乏,因此閱讀量遠遠不夠。采取比較閱讀可以在調動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上擴大閱讀量,不失為一個彌補的好辦法。
二、比較閱讀的內容
1、不同作家同題作品的比較。講授《三峽》時,我將劉白羽的《長江三日》、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進行比較,讓同學們體會每個作品的不同風格。例如觀日出,許多作家都寫過,我們可以把有關文章找來閱讀。象巴金的《海上的日出》,劉白羽的《日出》,姚鼐的《登泰山記》等,把這些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就可以看出,同樣是觀日出,但各人寫法都不同,觀察的角度、觀察的粗細、立意和風格等等,都不一樣。七年級上冊中《世說新語》兩則,同樣是描寫兩個聰明可愛的孩子,但他們也有各自的特點。這樣多看多比較,就可以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來,有利于啟迪思維。
2、同一作家風格的變化與統一。在初中語文課本中,選了不少同一作家的文章,如《郭沫若詩兩首》(天上的街市與靜夜),這兩首詩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致的,如選取神話傳說為題材,運用聯想和想象,描繪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自己的理想,在學習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閱讀,這樣可以更深入理解作家的思想。
另外,現行中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文章在選作教材時,作者和編者又作了精心的刪改。有的文章還能找到作者的原稿。因此,我們也可以用比較法來閱讀。首先,要求自己品味課文,盡量品出一點味來。再仔細讀原文,并對照課文,找出作者和編者在哪些方面作了修改。對修改處反復比較、分析、思考。為什么要這樣改?是不是每一處都修改得很好?為什么?例如,我們在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魯迅先生原稿中有這樣一段:“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他不淵博。”修改時在“不淵博”前加“畢竟”兩字。有的同學經過認真比較、思考,體會到改得好:在“我”的童年時代,阿長給“我”講過許多故事,她可算得淵博了;但是,她卻不知道“這故事”(關于‘怪哉’蟲的傳說)是怎么回事,所以她“畢竟不淵博”,既肯定了她有知識,又指出她還不怎么淵博,用“畢竟”來修飾“不淵博”,語氣委婉,在否定中仍有肯定的意思。
3、不同流派、不同地域和不同時代的作家作品對比。在講授《卜算子·詠梅》時,讓學生體會陸游的“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感受孤獨寂寞的悲劇美,體會毛澤東同志的“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感受樂觀的積極的崇高美,進行對比。
同樣是寫景文言文,如《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卻因為時代的不同,作者處境及性格的不同,文章風格迥異;同樣是表現民俗的文章,如《云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吆喝》、《春酒》,寫作技巧,文風也各有千秋;同樣是歌頌母愛的詩歌,如泰戈爾的《金色花》和冰心的《紙船》,讀來也感受不同。因此,運用比較閱讀方法,可以引領學生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感悟文章內容。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只要分寸掌握得當,比較對應事例自然,才能既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陳舊教學方式,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和綜合概括能力,還有利于學生把所學知識系統化,從而為他們將來在工作中分析、解決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就筆者這幾年實施的“比較閱讀”實踐來看,只要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針對不同文章選好合適的比較角度,確定好比較文章,比較閱讀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會起到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