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枯燥無味的數學教學變得激情飛揚。
關鍵詞: 小學數學;樂趣
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展開小學數學教學,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課堂數學“活”起來,即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要使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活”起來,不妨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讓學生在自由的課堂上感受學習的快樂
面對新課程教師必須走下“一言堂”的講壇,多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能就所學的內容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長補短,集思廣益,使課堂成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學習天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讓創新與實踐充滿課堂。只有營造和諧、自主、有創意的課堂氛圍,摒棄那種教師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地表現出好奇心、挑戰心、想象力、動手能力等,才會使學生的思想無拘無束,創新靈感凸顯。如:教學“用9的口訣求商”時,復習“9的乘法口訣”,教師讓學生用“9的乘法口訣”編除法算式。學生熱情極高地編起算式來:
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剛說完,其他學生都喊起來:“老師,他編錯了。”這位同學難過地低下了頭,羞得快要哭了。這時,教師走到那位同學身邊,輕輕撫摸他的頭說:“同學們,其實他很了不起,這道題他沒編錯,只是要等到我們上六年級的時候才會做呢!”(同學們都很詫異,過一會,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這位同學也慢慢抬起了頭)
教師利用學生錯誤算式進行改編:誰能把“3÷9”這個算式的“3”重新換成一個數,使它成為一道我們目前能解決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換成27
生2:把3換成72
(學生激情高漲,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師:如果“3”不動,怎樣添上一個數,使它成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4
……
正是教師輕輕的撫摸、充滿贊賞的鼓勵在生4的內心激起波瀾,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誰能把‘3÷9’這個算式的‘3’重新換成一個數,使它成為一道我們目前能解決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師靈活的教學機智,才激起了學生后續的動力,才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關愛學生、欣賞學生,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在這個案例中,教師能及時捕捉孩子的閃光點,并給予積極的評價,得到每個孩子的認可。
二、強化動手訓練,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突出強調了“動手操作”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提出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教材內容的編排也充分的體現了“動手操作”的特點,課堂教學中讓每個學生再認知過程中,通過積極動手操作,牢固掌握數學知識是在課堂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我讓學生用擺面積單位學具(邊長為1厘米正方形)的方法求一個長為4厘米,寬為3厘米的長方形硬紙板面積。引導學生通過沿長邊、沿寬邊不同擺法,然后數面積單位求這個長方形面積,突破了長方形面積等于長乘以寬的數學難點。進而讓學生用12個邊長為1厘米正方形拼成任意長方形,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拼擺,沒拼擺一種長方形都啟發學生思考:“拼擺的長方形長是多少厘米,寬是多少厘米,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長、寬、面積之間關系是怎樣的?
三、讓學生在自由探索中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課堂中應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和開放性的數學問題,把課本中的既成結論轉化成學生探究的素材,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探究的思路新穎化,解題的方式獨特化,讓學生邊學邊用,而不是學后通過單純的復習去鞏固掌握所學的知識。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可通過讓學生對折圓片,動手量折痕,使學生認識到圓的一些特點:這些條折痕都通過一個中心點,沿著折痕描畫下來的線段兩端都在圓的邊沿上。一個圓中像這樣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對折后,兩個半圓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樣的。
教師小結:大家通過動手操作,發現了圓的這么多知識,其實,大家把圓對折后,描下來的一條條線段就是圓的直徑,這些直徑的交點就是圓心。
教師講得不多,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通過對折圓片,描下折痕,仔細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讓學生逐步認識圓心,發現直徑的本質特征。整個過程至少有1/2以上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地、創造地學習,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
四、創設機會、活動參與
小學生好奇、好動、好玩,要提高學生的素質,課堂中應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樂于操作,在手、腦、口并用的過程中尋找規律,發現規律。例如,“9”的認識一課中,以小朋友打針引出幻燈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有幾個小朋友,幾位阿姨,一共有幾個人?左圖有幾朵向日葵,右圖有幾朵向日葵,一共有幾朵向日葵?通過初步感知,再聯系生活舉出可用“9”來表示的例子,接著動手擺9根小棒,畫出9個0,拍9次手,動口用“9”說幾句完整的話等等。利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動力,推動智力因素的操作產生“教學共鳴”效果,使學生的大腦活躍地運動著。學生對“9”的認識深刻,不僅主動學到了知識,還發展了能力,訓練了思維。
總之,在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教師必須轉變主宰課堂的觀念,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能興致勃勃的參與教學活動,我們的數學課堂才能充滿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