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由于學校中教學時間的有限,各層次學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讓學生自讀,不可能馬上有所悟。?因此,教師應用引設式的利“導”為學生的“自讀自悟”指明方向,使學生有目的讀,有方向的思考,不至于走過多的彎路。當學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誤時,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思維、認識。
關鍵詞: 小學語文;引導;自讀自悟
葉圣陶先生曾作過說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可見“導”的課堂運作在于“引”,“引而不發,躍入也”,既不是單一的由教師提供信息,傳授知識,而是啟發學生去自讀自悟,主動探求,從“學會”到“會學”。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教師的“導”指引學生自讀自悟的一點嘗試。
一、引設式的利“導”為學生“自讀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誠然,我們的祖先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一類的古訓,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由于學校中教學時間的有限,各層次學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讓學生自讀,不可能馬上有所悟。?因此,教師應用引設式的利“導”為學生的“自讀自悟”指明方向,使學生有目的讀,有方向的思考,不至于走過多的彎路。當學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誤時,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思維、認識。?例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開課時,教師請同學們讀過課題后,找一找課題中哪一個是重點詞?同學們都找了“富饒”這個詞,在同學們讀文章之前,教師又讓同學們帶著“富饒”這個詞讀課文,看看有什么收獲?這時,教師引設式的利“導”,自然給學生的自讀自悟指明了方向,學生讀完后,收獲很多:有的明白了“富饒”一詞的含義;有的找出了表現西沙群島“富饒”的詞、句、段;還有的能體會出這篇課文是圍繞西沙群島物產豐富來寫的,所以題目是《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樣的“導”,使學生自讀自悟的方向明確,使學生的思維直奔主題,課堂效率高。
二、引導學生在讀中質疑
質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科學的質疑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重點、難點,可以反饋教學效果,從而不斷地調整教學。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總是把“讀”置于首要位置,十分注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的關鍵處、困惑處質疑,逐步讓學生養成勇于質疑、善于質疑的良好思維習慣。比如教學《鳥的天堂》一課,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后,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結尾一句“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后問:“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惑?”一時學生們議論紛紛,學生瀏覽課文后,便提出了以下問題:①這句話中為什么第一個“鳥的天堂”上加了引號,而另外一個“鳥的天堂”沒有加引號?②兩個“鳥的天堂”意思相同嗎?教師指導學生把這個句子聯系課文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學生又提出了一些問題,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是在讀中學會獨立質疑的,這與教師的引導是密不可分的。另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從課文的語言運用上質疑;從課文表現中心上質疑;從標點符號的運用上質疑,從而給學生指明質疑的方向,讓學生學會質疑。
三、內化語言,回歸語文
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離不開語言文字。它的本質是引領學生認識和理解文本的語言文字,進而自我內化,形成積極語言。我在學生感受錢學森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及回國心情急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幫“魂牽夢繞”找近義詞,用“歸心似箭”等詞語來表達錢學森此時的心情,從而豐富學生的積累,并幫助學生激活語言倉庫中的詞語,達到學以致用。又如在學習錢學森在美國留學、工作時仍想著祖國,要報效祖國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分別進行了兩次填空練習。第一次是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試著把句子說完整,目的是讓學生運用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第二次是通過角色的變換,讓學生當作是文中的錢學森來有感情地把話說完整。目的是想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語言,體驗情感。
四、“自讀感悟”這一變量著眼于學生的學,是“四結合”閱讀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本質反映
自讀感悟,意味著學生在閱讀課上應該通過自由地讀感悟、自主地讀感悟、自信地讀感悟。這個“自”字,明顯體現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而“讀感悟”則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閱讀課上的獨特表現。“讀感悟”對學生而言應該是完全融合、三位一體的,即學生每一次對文章的閱讀,都應該是邊讀邊感、邊讀邊悟、讀中有感、讀中有悟,而不應該是讀感悟互為隔離,讀歸讀、感歸感、悟歸悟,讀后再感、讀后再悟。“感”是對文章的感知和體驗,這既是一個感性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悟”是對文章的領會和覺悟,既是一個理性認知的過程,又是一個直覺領悟的過程。可以說,“讀感悟”是一個感知、思維、靈性、直覺、情緒多因素同時參與對文本的意義建構的過程,是一種具有整體性、生命性和獨創性的閱讀。
五、鼓勵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
學習語文要更新觀念,打開思路,應認識到課本以外的生活更是我們學習語文的廣闊舞臺。教學內容不應局限在課本之上,而應不斷地補充拓展一些學生喜歡的內容和信息,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盡可能地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古詩《村居》后,讓學生搜集有關描寫春天的詩句,上課時,請同學把這些詩句介紹給大家,這樣不僅鞏固了已學過的內容,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再如學習《白鷺》之后,讓學生在課后觀察動物世界,搜集有關的鳥類資料,利用語文活動課進行交流,介紹自己喜愛的鳥。這就巧妙地課內教學和課外學習緊密結合起來,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觀。課文教學應該立足于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使他們具有自覺更新知識的意識和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學法,組織好課內外師生活動。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天空,讓他們在閱讀中自主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能真正從中體會出自主學習語文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