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是一門顯性的德育課程,理應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長期以來,思想品德的課程目標單一,僅指向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而忽視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這種課程目標缺乏對生活和學生的正確認識,把學生看作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忽視學生的情感、心理,或者說沒有認識到學生是作為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的主人而存在,甚至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在新課程的教學中,筆者嘗試將生活內容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力求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具體做法:
一、再現生活,從生活中引出問題
杜威曾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學校必須呈現現在的生活——即對兒童說來是真實而生氣勃勃的生活。像他們在家庭里、在鄰里間、在運動場上所經歷的生活那樣。”這里的“生活”正如魯潔教授所說:“它是用學生的眼睛觀察到的、用他們的心靈所感受到的生活,是他們正在過著的生活。只有這樣的生活才能構成學生自身的生命活動。”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新課程在內容上已經向自然、生活、社會、人自身回歸,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要做到生活化:即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利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創設出富有生活氣息的場景或氛圍,營造一個個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學《行為不同,結果不同》的內容時,我先從學生的生活中搜集了很多圖片,制成了“生活觀察——千姿百態的行為”幻燈片,讓學生在“霧里看花(剪輯)”的背景音樂聲中,觀察若干組他們比較熟悉的、自己生活周圍的、一正一反的行為照片,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感悟。當學生看完以后,立即拋出問題:你看到了什么?想說點什么?通過學生對這些情景的體驗和感悟,引導他們分析得出生活中有千姿百態的行為,有的行為帶來贊譽、帶來光榮,有的行為帶譴責、帶來恥辱,人們用各種各樣的行為踐行著不同的榮辱觀,我們要踐行正確的榮辱觀,就要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正確的選擇,就要思考行為和結果之間的聯系,引出所要共同探究的話題“行為和結果的聯系”。由他們的直接生活經驗導入知識的學習,引出共同探究的問題。
二、思索生活,在活動中探究體驗
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顯著之處在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而不是給他們現成的結論。探究要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教師就應努力還原社會生活中的情境,為學生“模擬”社會真實,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這種情境中圍繞探究問題,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深入探討,一步步接近問題的解決,在這種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由于學生親臨其境模擬解決現實問題,他們會隨著問題的深入自覺不自覺地使自己置身其中,形成感情的共鳴,進而獲得情感的升華。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就要面向學生生活,創設多種生活化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這些貼近生活的情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思考,從而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例如,在學習“文明交往禮為先”這一內容時,雖然學生從小就接受文明禮貌的教育,但是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不禮貌的現象卻很多,如說話不文明、不知道尊重別人、對別人態度很傲慢等,如果靠單純的說教,學生肯定不喜歡聽。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三幅漫畫(多媒體展示出來),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去探究、去體驗。通過跟學生的談話、交流,讓學生認識到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我們怎樣做到在交往中禮貌待人呢?讓學生繼續探究“應該怎么做才能廣交朋友、受人歡迎?”請同學們出謀劃策。引導學生針對日常交往中存在的問題,群策群力。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交流得出,明確了在交往中應該“語言文明、態度親和、舉止端莊”。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通過上述活動,不僅讓同學們懂得了文明交往的要求,也反思自己在交往中應該怎么做。思想品德課就是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幫助”就不是代替,就不是一種強制命令,而是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悟,這樣才能內化成學生內在的心理品質。那種脫離了生活單純的說教,只會讓學生記住不少道德知識,但做起來還是原地不動或不知所措。
三、回歸生活,在生活中踐行準則
從新課程的特點來看,實踐性是思想品德課的顯著特點,學習是為了應用。從教學目的來看,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生活,用學過的理論指導生活,同時回歸生活讓學生解決現實問題,對學生是一種能力的鍛煉,既檢查了學生掌握的程度,又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其感情得到升華,知識得到應用。因此,當學生在活動情境中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掌握一定的道理后,就要回歸生活,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中指導自己的實踐,做到以知導行,以情促行,知行合一,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因此,在學習“做人要自尊”這一內容時,在學生充分了解自尊的表現、感受自尊的意義、懂得怎樣贏得自尊后,設計了一個生活劇場:“一個外國旅游團來我校參觀,同學們以禮相待,對他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參觀完畢后,一個外國游人掏手絹時把錢帶出來并故意把錢丟在地上,這時候,你應該怎么做?”讓學生先4個人一組討論交流,然后把他們的想法表演出來。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明白贏得自尊要不做有損人格、國格的事,并且敢于同侮辱自己人格、國格的行為作斗爭。所以,在學生充分交流之后,讓學生表演,他們在看、演的過程中,達到了思想、情感的共鳴。學生精彩的表演,將課堂推向了高潮。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加深了對贏得自尊就要維護人格,不損國格的認識,使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升華,并在生活實踐中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外化為自己的行為。
總之,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生活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鮮明的生活化特征,決定了生活既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服務,以提升生活質量為宗旨的教學,才能使思想品德課煥發出應有的生機和魅力,成為學生最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