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我早早地來到學校,剛走進校門,遠遠地便看見操場邊上聚集著幾簇人群。快步過去一看,原來是一位高年級的學生在欺負一個低年級的小朋友,那低年級的小朋友害怕得“哇哇”大哭。旁邊的一撥人個個視而不見,有的居然還在一旁起哄,像似在觀看一場精彩的演出似的。仔細一瞧,圍觀的學生中居然還有三個是我班的學生——東動、青青和明明。見到我來了,大伙兒便匆匆地跑開了。經過詢問,我這才知道,原來是這位高年級的學生和低年級的小朋友撞到一起,小弟弟說他不是故意的。可大哥哥卻說對方不長眼睛,他正準備收拾小弟弟呢?弄清事情的原由,我把那位高年級的學生教育了一番,直至他承認自己的錯誤,并向對方道歉,我才讓他們回到各自的班級。
事情到此,算是告了一個段落,但是我的心卻難以平靜下來。早上第三節思想品德課上同學們的表現不禁歷歷在目:早上,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的是《愛護幼小》一課。我清楚記得,圍繞“為什么要愛護幼小?怎樣愛護幼小”這一話題,同學們討論起來的確是游刃有余,發表看法也是條條是道,甚至不乏真知灼見,那氣氛是多么熱烈。我還清楚地記得東東發表的豪言壯語:“今后如果遇到欺負幼小的事情,我一定會及時勸阻伸出雙手,讓欺負幼小的現象在我們身邊消失。”可如今事情擺在面前,他們卻袖手旁觀,這怎么能不讓我感到心痛呢?
我強壓住心中怒火,找來了明明和東東詢問當時想法。明明說:“老師我知道遇上欺負幼小的現象該怎么做,可我怕有人笑話我,說我愛出風頭,好表現自己。”我又把同樣問題拋給東東。東東抓抓后腦勺,說“當時,我很想勸阻他們,可我又想到媽媽的叮囑:‘別人在打架的時候,不要去管他們,不然你也會跟著遭殃。’想到這我又退縮了。”我們再聽聽青青是怎么說的:“當時我正準備上前勸阻,可有人在我旁邊推了推我,暗示我不要多管閑事。我一想,也就罷了。”……
如此種種似乎合乎情理的說法,不禁引發我的深思:為什么我們的學生明明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可為什么在行動上卻沒辦法得到落實呢?為什么我們的思品教育會出現如此的“知行不合一”呢?所有的這些使我突然明白:要讓學生有所知是不難的,但要讓學生有所為卻不容易。所有這些也告訴我們,在學生的品德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不僅要關注認知,更要關注行為
毛澤東說:“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無行則無知。”誠然,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不僅要解決知的問題,而且要解決行的問題,實現知行合一。我們知道學生的品德習慣往往通過言行來體現,但光說不做是達不到預期的目標的。它要求我們的教育要讓學生在具體的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實踐、體驗品德觀念,進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和良好的習慣,讓他們在融入自然、融入社會中認識自我,獲取品德的發展。
二、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不僅要關注課堂,更要關注課外
讓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的品行,這是品德教育的關鍵。內化如果僅僅靠課堂上抽象的品德灌輸顯然是不夠的。它要求我們的品德教育不僅要關注課堂,更要關注課外。為此,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時候,教師要深入學生的生活,一方面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信息,密切學生的實際,把一些有借鑒意義的現象引入課堂,讓學生在評判討論中懂得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哪些現象值得發揚,哪些現象要批評。另一方面要隨時隨地地關注學生認知內化的情況,關注學生能否把課堂上學到道德觀落實到生活上,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與習慣。我想只有這樣,我們的品德教育才是到位的。
三、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個體,還要關注朋輩或長輩的影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輩或長輩的一些做法,對學生品德影響是極大的。以上案例中的東東和青青就是受家長、同學的不良影響,而放棄主動上前勸阻,保護幼小的做法,做出了背離品德觀念的選擇。從這個層面上說,我們的品德教育要注意家校聯系,要注群體教育,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讓我們的學生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時候,只有既關注學生的認知,又關注學生的行為;既關注課堂,又關注課外;既關注學生個體,又關注朋輩或長輩的影響,我們所教育出來的學生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我們的品德教育才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