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這種舊的教育觀念至今仍然影響著一部分教師,舊的教學習慣影響著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該表現出來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壓抑。事實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概念、法則、公式的掌握及其熟練的程度,而是應該更具有探索和思考性。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思考問題。因為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和探索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因此創新應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指導原則。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培養的,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主陣地。
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的是主動參與,關注的是實現學生從“聽數學”、“練數學”到“做數學”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取如下的策略,使學生盡可能多地運用探究性學習方法。
一、創建問題情景,使學生想要去探究
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來自于一個對于學習者來講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的目標,確定思維的方向,從而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維的“馬力”。
小學數學課堂標準,重點強調學生解決問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地用現成的模式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在探索中了解實際問題中的各種關系,從而能將實際問題用數學關系式表達出來,這對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和數學思維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設計練習,不僅要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知識,更要有利于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教師在設計練習的時候有時候不要把問題的結構設計的太全,條件不也不要太明顯,必須能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結合有關的經驗才能解決問題,特別重視開發性練習的設計。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由學生的發言引出本節課需要討論的問題,既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能主動、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識,又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學生學刊數學的信心。
二、提倡自主學習,提高探究的積極性
“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也就是讓學生能積極能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認識和學習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主體,不僅指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增進學生的主體性,更是指教學過程是隨學習內部矛盾展開,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動和自我拓潛的過程。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交往能力,充分拓展學生潛能。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
1、超前學習。自主學習中的超前學習有別與以往的課前預習,以往課前預習是學生在課前簡單地看一遍書,了解教材的大概內容,但這些內容老師在課堂上,又要詳細講解,預習與不預習效果相同,并且預習增加了學習負擔,所以,預習工作往往不能正常完成。而超前學習有這樣幾個方面:明確的學習目標、自學課本知識、做探索性或驗證性小實驗、達標檢測。超前學習的目標,教師應在學生學習前公布,一般在前一課結束時告訴他們,使他們知道該學什么,解決什么問題,培養什么能力,查閱什么資料。在開始教師指導學生如何自學課本知識。如閱讀全文,先粗讀,后精讀。粗讀了解知識的概況,了解本節要學的物理概念、規律、定律公式。精讀,是對全文仔細閱讀,反復閱讀,細心體會概念、規律的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這是超前學習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
2、課堂問題。教學美國人文主義心理學家卡爾·歲杰斯認為,若要使人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活動必須讓學生面臨對他們個人有意義的有關問題。所渭課堂問題教學,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課堂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新舊知識融合重組和內化,獲得比超前學習更積極、更深層次的體驗。對教師而言,就是要發現那些對學生來說是關鍵性的、共性的問題,以問導學,以問促學,多方位、多層次設問,使學生學得全而深,而不是將課本的知識再從頭至尾認真阱解一遍。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情感和理智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去。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主動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并不斷地進行培養和訓練,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展,能提高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三、鼓勵合作交流,激勵學生共同探究
所謂合作交流,是指在學生個體獨立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或班級集體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使學生在相互討論分析的基礎上,能揭示知識規律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途徑。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互相幫助,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師要重視合作技能的培養。
1、聽的技能:要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別人發言的習慣,要能聽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人發言要作分析判斷,有自己的見解。
2、說的技能:要培養學生能說的勇氣,說話時聲音要響亮,條理清楚,語句完整,語言簡練并且能突出重點。
3、交流的技能:尊重別人,不隨意打斷別人的發言,善于采納別人的意見,給別人有插話的機會,修改、補充自己原先的想法,體會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緒。
4、策略的技能:學會根據任務性質來決定應該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測量幾種圓形物體的周長和直徑一,通過計算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合作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使學生在測量、討論中得到圓周長的計算方法是: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這次教學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又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小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具有創造和探究的潛能,教師將知識的原始發現過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學習方式探究新的知識,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方法,教師再“因勢利導”就更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特點了。
四、重視評價體驗,促進學生主體發展
學生主體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動發展的動力和主動發展的能力。評價體驗的主要任務在于增強學生主動發展的動力,提高主動發展的能力。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發展:
首先是對學生進行獨立探究,合作發現,實踐運用等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等主體精神和品質進行評價,使學生獲得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其次要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重點是提煉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爿策略有所體驗,并自覺將學習思維指向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以提高主動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主動探究”旨在將學習更多地看作獨立獲得問題解決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探索思考的策略。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能運用探究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認識、發現、改造和創新,真正使今天的學刊成為明天參與社會建設的強有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