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作文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要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的源頭活水來自素材的積累。材料之于作文,猶如渠之源頭。所以,積累是作文教學的基礎,作文教學必須從積累開始,否則只能是無米之炊,無源之水。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怎樣教學生做有心人,做好素材積累,寫出充滿靈氣而又富有個性的文章呢?下面談談筆者在這方面的探討與實踐:
一、豐富個性化的生活積累
生活是豐富多彩、富有個性和特色的。它是個性化作文的源泉。古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指導學生積累生活中的點滴感受,是為作文提供內容的活水源泉,有了這股活水,不愁沒有好素材。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勤于觀察,善于發現,觀察大自然的美景,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對學生的每一次觀察所得都給予積極鼓勵,并指導學生用心去發現其中的一些變化,把感知的一切通過觀察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在日常教學中,我還經常提醒同學們注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變化。例如,現在正值天氣轉暖,春天的腳步近了,我帶領學生們到大自然中尋找春天,同學們興趣盎然,多數注意到了花草樹木等自然景物的變化,還寫到人們穿的衣物不僅少了,連顏色也變得以亮色為主。甚至有同學寫到:“春天一步步逼近了,柳枝穿著碧綠的衣服在翩翩起舞,鳥兒看著也陶醉了,不由得放聲歌唱等等。當學生寫出了一篇篇描寫細致、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時,我就在班上大加表揚,以激發學生對觀察的深層興趣和樂寫不疲的內動力。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后,學生養成了隨時觀察的習慣,他們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會不斷地增強,寫作文時自然就會“文思泉涌”,筆下生華。這些都是仔細觀察、用心體會的結果。在長期的觀察記錄中學生會發現許多新的東西,獲得許多新的感受,勤于觀察使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越來越強,感覺越來越敏銳,感受和體驗也越來越多。“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如果學生養成了善于從生活的一草一木、一點一滴中體會觀察,思想將呈現耀眼的火花,感情將插上翱翔的翅膀。
二、個性化的實踐活動積累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每天除了上課外,還有一些活動。如綜合性活動課中有目的地了解民風民俗,勞動課的各種剪紙、小制作向來是小學生的最愛,而這種動手實踐恰恰是作文的最好資料。像運動會、歌詠比賽、演講比賽;還有一些社會活動,如過年過節探親訪友、出門旅游;再就是家庭活動,包括尊敬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睦親情等。如“三八”節前夕,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家務勞動、積累生活素材,我布置一篇作文,題目是《我給媽媽……》,要求必須親自去做,再寫出來。結果大多數同學作文寫得生動感人,連平日一寫作文就頭疼的學生也不覺得無話可說了。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不但受到教育,認識到自己對父母關心太少,而且作文上也受到啟發,原來生活中可寫的事情很多。教師還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和學生共同開發真實生活中的作文資源,開展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樣更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去經歷、體驗生活,獲得富有個性化的體驗。比如五一、國慶長假,在學生中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綜合實踐活動,其中有一項內容是“今天,我為他過生日”,主要是讓孩子懂得助人為樂、學會感恩,并由此寫一篇“生日日記”。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養花、喂養動物、做小創作、彈奏樂器、唱歌跳舞等等。這樣,在痛快淋漓的“玩”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在親歷中,學生發現生活原來是這樣的妙趣橫生,都會獲得鮮活而又有豐富的個性生活體驗,為實現個性化的習作提供了“能量”。學生就不會做“無米之炊”了。
三、加強個性化的閱讀積累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巧意,數學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杜甫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廣閱博覽,才能有豐厚的知識,才能寫出個性化的文章。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愛讀書、善讀書。要通過課外閱讀的指導與交流,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使他們漸漸學會通過廣泛瀏覽,增長見聞,增加文化儲備,學會通過有目的的閱讀,收集資料,增加語言儲備。每兩個星期,班級內召開故事會、朗誦會、讀書心得交流會等,匯報課外閱讀的收獲,評比出“讀書明星”、“書香之家”等。當然,課外閱讀僅做到用眼睛看、用嘴巴讀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得引導學生用心去品、用腦去記。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無不強調背誦對于寫作的重要。亦可對學生背誦詩文作統一要求,廣泛開展“每日一背”的活動,從而使學生擴大了閱讀面,增加了閱讀量,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因而有了寫文章的積極性。如一天一成語,兩天一名言,一周一古詩,兩周一佳作,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在讀書的過程中我還讓學生積極參與“雙卡制作”活動:讓讀書成為生活的時尚。這極大激發了學生參與制作的熱情,提高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以及鑒賞、選擇好書的能力,推動了讀書活動的開展,體現出作文綜合能力的訓練。同時還要求學生把平時課外閱讀到的好詞語、精彩句段篇章及時摘抄在“閱讀卡”上,在班上組織學生也將閱讀卡定期交換閱讀,鑒賞交流;并做好定期評比。在閱讀中還應引導學生鑒賞、品味、培養對語言的感知能力,鞏固和強化語感,豐富詞匯量,積累課外知識和各種有用信息,學習表達方法等,廣泛大量的課外閱讀,使學生開拓了視野,豐富了知識,提高了認識,這樣保證了學生閱讀的“量”和“質”。日久月深,學生的語言不斷豐富,臨到執筆,就能意到筆隨了。這樣更好地為自己的習作也能具有個性化打下基礎。
“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生活積累、實踐活動積累、閱讀積累等,賦予了作文教學的生活靈性和人文的個性。只有教師適時引導,恰當點撥,有步驟、有計劃地讓學生堅持訓練,學生才會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長此以往,我們的學生就會走出“作文難,難作文”的困境,進入“作文樂,樂作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