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包括教師的態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學習的態度、興趣、方法、效果等),而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很大的潛力,如何將學生的這種潛在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教師是一個重要因素.要真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入手。如何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思維得到最有效的培養呢?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 高中地理;思維情景;創設
教師是培養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新課程要求教師從角色定位、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等方面做出調整,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地理意識和地理能力。在教與學這對矛盾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包括教師的態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學習的態度、興趣、方法、效果等),而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很大的潛力,如何將學生的這種潛在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教師是一個重要因素.要真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入手。如何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思維得到最有效的培養呢?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
常言道:“學貴于思,思源于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疑是思維的火花,有疑問者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辨疑解難,有所進取和創新。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時機,設疑導學,從而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有助于開啟學生的思緒,引發他們的想象,并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教師要善于創設條理明晰,合乎邏輯和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問題情境,在學生與問題之間架設一座橋梁。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學的推理和正確的判斷,最終抓住事物屬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時,我并不是按課本順序教學,而是設計問題引起思考。“為什么會有四季的更替?”學生往往會想到夏季比冬季太陽輻射強。“為什么夏季比冬季太陽輻射強?”,“為什么夏季太陽高度角比冬季大?”等等。此時學生發現自己不能清楚地解釋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的本質。到底是為什么?這引起他們強烈地求知欲。然后教師再創設情境,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探究原因。這往往會比教師平鋪直敘或一言到底的效果要好。
二、挖掘知識魅力,引起思維興趣
興趣是傾向性的認識,是學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知識,發展思維的強大動力。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運用各種地圖、圖表、照片、圖片來表達空間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系及其發展變化過程。總復習過程中特別強調熟練解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及地形剖面圖,并能在圖上填繪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區;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像,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的統計資料及圖表等,并能根據要求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運用圖導法建立各章節之間的知識結構,運用圖解法將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選擇題進行換向突破,化難為易;運用圖圖互變、文圖互變、圖表互變法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推導地理規律和原理;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題型訓練提高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三、構建有效教學課堂氛圍
新一輪課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則就是在教學全過程中真正貫徹“民主和諧”、“師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教師是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直接創造者,而課堂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教師良好的情緒和美好的情感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心理狀態的開端。因此,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能夠使學生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學生為本”的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提問、假設和表述的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只有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才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營造這樣一個氛圍,可以把學生帶到老師的授課中去,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的主體位置上去。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可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起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知識的欲望,才能給學生一個無拘無束的表現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愉悅的心情狀態,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爭辯。
四、精心設計活動,創設探究機會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提供地理思維活動、地理演示操作的機會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運用科學的態度去觀察、認識、自由地、開放地探究、去發現、去創造。這樣不僅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自主探究都有所發現,都有成功探索的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在活動中提高思維能力。
五、創設質疑情景,“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學生有了疑問才能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和創新。
例如,在學習傳統工業區時,我連續設置了三個問題情境。①比較德國魯爾區和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區位特點有何異同;②思考東北老工業基地衰落的原因與魯爾區有何相似之處;③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過程中,可以借鑒魯爾區的哪些經驗。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主動的思考探究、比較分析。最終,大部分的答案是由學生自主得出的,有的學生甚至還提出了一些具有創新意識的想法。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當中,既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又能夠很好的鍛煉學生的思維。當然,一些學生對所思考問題中的對象不一定了解很多,比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了解的不多,這就需要教師適當的補充相關的課外資料來完善這一問題情境,使之達到較好的效果。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才有利于學生在恬靜與活躍,緊張與愉快統一的教學氛圍中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發現問題,進而提高地理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