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校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語文學科的教學由于其具有交際性、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特點,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條件非常便利。語文教學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它與人的個人情感、內心狀態、生活閱歷等息息相關。事實上,語文教學是師生間情感的良好溝通、激烈的思想碰撞、智慧的相互啟發、興趣的相互遷移,這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條件。
關鍵詞: 小學語文;心理教育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融入進去,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并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因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有十分廣泛的內容,這其中包含有多種多樣的心理因素。教師應把握這些因素的運用方法,利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授課,以達到正面影響的作用。
1、直接與文本對話,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有些課文比較好運用心理因素進行教學,把握對課文的運用,直接與學生交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心理教育,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例如:在講授《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時,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這樣學生才能很好地理解小馬為什么在第二次成功過河,而后再運用角色扮演進行這幾個小動物之間的對話。通過這幾個小動物之間的對話,學生可以很好地體會小馬兩次過河心態之間的不同,面對困難要具有良好的心態,要具備獨立性。這樣一來,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具備獨立意識,以消除他們對親人、老師的依賴心理。
2、尋找結合點,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有些課文具有不明顯的心理教育因素,這就要求積極探索,找出語言中恰當的切合點,例如在講授《落花生》這一課文時,可以運用央視人生AB劇欄目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花生組和蘋果組中的其中一組,而后進行辯論:在當今的社會中,“蘋果”和“花生”你更樂于成為哪一個呢?在辯論過程中,學生自主抒發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采用這種形式,學生可以很好地認識到“蘋果”和“花生”各自的品質,學生理解這些品質是可貴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花生”樸實無華,但自信心不足,欠缺勇氣。最后,要強調,這兩種人有各自的閃光點,只是在于你自己的認識。通過教師的巧妙設置與安排,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合理利用教材,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利于學生全面客觀地評價事物,意識到要做一個勇敢、自信,內外兼修的好孩子。
二、在課堂中適時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學主要在課堂中進行。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中,這一教學形式要進行很長時間。那么,怎么在課堂中恰到好處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情況下,在課堂教學中心理健康因素出現的時候是最好的時機,但是,要注意不能把語文課當成心理健康教育課,從而打亂教學內容,這個時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把握好時機。
課堂中出現的恰當教育機會,通常出現在四種情況下:其一是當學生有興趣的時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有了興趣,學,才會積極思維,教育效果才會好。其二是當學生具有很高熱情的時候。在情緒昂揚、飽滿的時候融入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其三是當學生具有積極思維的時候。其四是當學生的主動性非常高的時候。總而言之,教學中時機是隨時出現的,教師要用心把握好這些機會,恰到好處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教學活動,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學活動的特點非常鮮明,具備愉悅性、開放性、活動性和自主性的特征,除課堂教學外,還有很多種形式。在多種形式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有很多機會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注意觀察,抓住契機,適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這種形式的教育方式具有耗時少,效果好的特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很多社會實踐活動和交際活動被安排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進行制作、組織、設計、辯論、表演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學生在從事這些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喜悅、分享的樂趣的同時經歷失敗與挫折的經驗,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狀態逐漸發生變化。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抓住契機,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用實際行動影響學生,潛移默化地灌輸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這樣學生在保持愉快、放松的心情狀態下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例如:組織一些學生自主操作的實踐活動,而后分組進行操作,操作結束后,評選出優秀同學。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鍛煉了他們的分工協調、組織配合的能力。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切實體會到學會技能的成功帶來的喜悅與遭遇失敗的痛苦。這些活動能夠促進同學之間團結互助的關系,拉近同學彼此之間的距離,這一過程中,同學之間形成融洽的人際關系。這不僅提高了學生與人協作辦事的能力,而且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質。
四、提高教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羅曼·羅蘭說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要發展學生健康心理,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教師自身擁有良好的態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整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帶動整個課堂氣氛。例如語文課在有愛國主義內容的課文時,教師要洋溢著正義之情、愛國之情,以你的愛國之情的曲折起伏去叩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的心潮隨著你的心情激蕩澎湃。講課時,常常給學生恰到好處的一個笑容、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這都使學生倍受鼓舞;有時沉悶的課堂會使學生產生壓抑感,如果教師適時講一個小笑話,則會使學生開懷大笑,立即興奮起來,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發揮學習個體作用,大大提高學習效率,體驗到學業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習的意義感和價值感,從而對學習保持持久濃厚的興趣。
總之,每一個教學過程都有各自的獨特性和藝術特點,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一個新課題,所以需要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勇于探索,深入研究,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進行的,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心靈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