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講和諧,社會要和諧,才能進步;家庭和諧了才能幸福。同樣課堂也要和諧,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如何建立和諧課堂,我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原動力,對提高課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關系融洽,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調動起學生極大的熱情去參與;反之,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苦學,使學生厭學,則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當然更談不上課堂效益的提高。
要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應注意提高自身素質,用自己的身心去影響,用自己的激情去誘發,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使學生和你協調一致,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努力提高學習效率。
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我認為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師要既做良師,又做益友。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取得學生對你的信賴,此時教育教學才有可能走向自由。例如當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有困難,老師此時一定要用心去點撥學生啟發思維,切不可簡單生硬地要求學生坐下,一定要給學生回答正確創造條件,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體會到掌握知識后的快樂。
第二要熱愛學生。我們都知道,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是教育的真理,熱愛是教育的保證,教師熱愛學生與學生熱愛教師互為條件。沒有教師的摯愛,也就不可能有學生的樂學,因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思想、情感、知識的綜合載體。
第三要了解學生。教師必須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知道他們了解他們的學習水平,分別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對每個學生都要有相應的標準,讓他們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總之,要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我們做老師的必須真正地去關愛每個學生,做他們的知心朋友,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只要他們有困難,我們都應該伸出援助的手,去幫他們解決困難。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更加和諧,學習效率也就一定會提高。
二、充實課堂以讓課堂更加和諧,以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生和我們大人一樣,你如果不給他事情做,他會覺得無聊。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無所事事,不僅他會感覺很空虛而且還會在課堂上講些與學習無關的小話,做一些小動作影響課堂紀律。所以我在課堂上從差生到優生都讓他們有事情可做。課堂上的練習量一般比較大,我布置題目也比較多。但并不是在課堂上要求所有學生都把我出示的題目做完。比如:我一次給學生布置15道計算題,如果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人做完我就叫停,然后給他們對一下答案。對答案的過程中我也講求方法,因為數學是一懂就百通。我一般在前面五道計算題不僅要對答案還要細講給他們方法,這樣讓后進生掌握計算的技巧。后面的答案可以對快一些,因為全部做完的只有優生,他們一般都掌握了計算方法。課堂上的訓練只是提高他們的計算速度。在課堂上的練習過程中也有一些優等生算的較快,很早就做完了。我一般會要求他們計算結束后要檢查一遍,正確率力爭達到百分之百。我常引用家校互動平臺的一句話來教育激勵他們:“成功就是將簡單的事情重復做。”計算題目雖然簡單,但是我們要想學好數學也必須重復來練習它。實際上課堂上最難管的學生不是后進生,而是一部分優生難以遵守課堂紀律。只要你在課堂上讓優等生吃飽了,讓他有事情做,課堂上就不會混亂,學習的氣氛也就很濃。我給優等生這樣做思想工作,我們課堂上不僅僅是只照顧你們,還要照顧更多的后進生。他們的速度比你們慢,他們理解能力比你們差。所以老師在講解一些很容易的題目時,請你們也理解一下他們這些同學,一起來聽一聽,這樣可以加深你們的印象。我要求優等生在我講解容易題目時不要急于發言,在做完練習題目時不要心浮氣躁,要細心地去檢查做過的每一道題目,養成細心的習慣。充實課堂就是要讓每位學生在每堂課上都有真正的收獲。學到有用的知識,讓每位同學在每堂課上都不覺無聊而感到學習的充實。
總之,和諧課堂的第二點就是讓課堂充實、緊湊。
三、和諧課堂的第三點是要實現分層教學
根據國家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小學數學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落實素質教育。”使每個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們要承認學生的智力差異,尤其是高年級學生的數學層次比較明顯。而現在我們的條件是不允許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的,我只談一下我在施教過程中的分層。
1、分層提問。①面向全體學生的提問:如每節課的總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哪些問題?等這些問題是面向全體學生提的。
②適合中下生的提問:主要是為他們提供陳述性和程序性問題,引導他們回憶,理解和感知,學生陳述性和程序性知識。例如:分數除法的運算法則,我不需要他進行陳述性地敘述,但需要他們會進行程序地記憶理解,只要說出自己怎么算就行,如果確實敘述不出法則,就出一道題讓他去做,會算就行。而對于面積體積計算公式,以及單位之間的換算等,則要求他們也要會陳述性敘述,必須進行識記。對這些知識的提問一般是針對后進生的。對于下層生提一些簡單的問題,只要他們答對了,就給以表揚,讓他們也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慢慢地建立學習的信心。
③滿足中上層生的提問,主要是為中上層生設計有助于策略性地問題,在新授課探究新知前的提問以及總結時的思考拓展題的提問。比如每節數學課授完新課在進行練習時,都會有一兩道動腦筋的思考題,我就會提問上層生,他們會努力地思考,如果算對了,他們能真正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如果他們通過思考也算不出,那么他們就能懂得學海無涯的道理,知道自己還需要更加努力,不能驕傲自滿。只有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問題,他才能真正的思考,對上層生不能提過于簡單的問題,對下層生也不能提太復雜的問題。只有這樣的提問才有意義。
2、分層練習。同一練習分層要求,如同樣的一道應用題,上層生不僅要求會列分步算式,還要求列綜合算式解答,而且要求他們列式前畫線段圖,做完后驗算。而下層生則只需要分步列式解答就行了。如做計算題目時,上層生計算好后必須再重新算一遍,這樣不僅僅是培養他們的細心習慣,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計算的準確性。
3、分層評價。分層評價的基本要求是差異性和鼓勵性。對上層生的要求高一些,當他們完成了疑難問題的解答或者是考試超越了自我時才表揚他們;而下層生則在完成了最基礎的提問和作業時都能得到表揚。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體驗成功的喜悅。雖然說孩子是鼓勵出來的,但我對學生批評的也不少。對上層生在作業或者考試粗心時要進行批評,在下層生沒有完成家庭作業時都要進行嚴厲的批評。這樣的評價,體現了差異性和鼓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經常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熱情越來越高漲。
四、恰當運用“巧算、速算”發展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和協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小學階段的計算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很有幫助。據我從教十幾年的經驗,小學階段數學成績好的學生,往往計算能力也比下層生強。因而在課堂上,無論是計算題還是應用題的計算過程,我都引導學生使用簡便算法,提高他們的計算速度。對于有的常用的東西還要求學生進行識記。如:基本的分數同小數的互化;圓周率的簡單倍數關系都要求學生記憶熟練。我教小學高段的時候居多,五年級時,我要求學生記熟下面這些分數與小數的互化:■=0.5、■=0.25、■=0.75、■=0.2、■=0.4、■=0.6、■=0.8、■=0.125、■=0.375、■=0.625、■=0.875這樣學生在計算分數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時就能熟練地進行互化,使計算速度大大提高。我在六年級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記熟常見的圓周率的倍數值。如:π=3.14、2π=6.28、3π=9.42、4π=12.56、5π=15.7、6π=18.84、7π=21.98、8π=25.12、9π=28.26、12π=37.68、15π=47.1、16π=50.24、25π=78.5其實學生記住這些公式也花不了多少精力,大多數同學在一兩個早讀便能記得非常熟練。在計算圓的周長、面積以及圓柱體的表面積、體積等實踐應用題中,恰如其分地把這些記憶中的圓周率倍數關系調出來,再運用一些乘法分配律和結合律,就使得一些繁雜的計算變得簡單。例如:我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時,教材中有這樣一道例題“一個圓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徑是5厘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教材中是分步列算式計算出圓柱的側面積和底面積,然后把側面積和兩個底面積加起來。我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說出圓柱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再引導學生列出綜合算式:3.14×2×5×15+3.14×52×2=3.14×(2×5×15+52×2)=3.14×200=628(平方厘米)。這樣把乘法分配律貫穿在應用題的計算當中,使得復雜的計算變得簡捷,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并且引導學生在做計算題和應用題中都使用這種方法,讓學生算得輕松,學得愉快。我常給學生這樣說:老師平常要求你們高一些,計算速度快一些,真的是為了你們好。如果你們平常運用數學知識解答問題時都使用簡便運算,那樣你們就節約了時間,能更快地完成作業,也有更多的時間去參加體育鍛煉活動。我希望你們真正做到“學就要學得踏實,玩就要玩得痛快!”
五、讓數學知識生活化以促進課堂的和諧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課標小學數學教學理念應是: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為人人所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進而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在這方面,我經過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粗淺認識。
1、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我們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生活經驗。利用學生已有經驗,找準學生已有知識和新知識的切入點,在創造活動中,學數學。比如學生在學行程應用題比較困難,我是這樣引導他們的。提前一天提出預習問題:要求每個同學記錄放學回家途中所花的時間,還要想辦法知道你家至學校的距離。第二天上課時就叫學生計算你從家到學校的速度。就這樣讓學生從測量到計算過程再到比較后知識的提升,讓學生能非常直觀地掌握行程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2、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世界上最成功的猶太人的教育揭秘》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智慧比知識更重要。智慧跟知識是不一樣的,知識是說你知道某一樣東西,智慧是你怎樣把你知道的東西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如果掌握了許多知識而不使用,就像在一個空房間里堆積許多書本一樣是沒有多少價值的。那么我們學習數學究竟是為了什么?這是個一直困擾學生的問題。教師的作用就是讓學生了解數學的運用價值,從而加強學習主動性。能“活學”還不夠,還要“活用”,使數學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生活的服務“工具”。我們數學教師應努力使學生知道數學的來源,更要知道它的作用。
知識貼近生活,更用于生活。這種實例教學,應用于幾何知識中較多: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的面積及體積計算。比如裝修問題:現代家庭幾乎都遇到過裝修問題,但學生很少參與這項“家庭大事”。讓學生畫出居室的簡單平面圖(只是草圖),要求學生幫助家長測量后計算家里的實際居住面積:如果房高統一為2.5米,(忽略門窗所占面積)要刷油漆多少平方米?每平方米工錢10元,應付多少工錢?每大桶油漆350元,能刷60平方米,刷完整個居室油漆大約要花多少元?共付多少元裝修款?這樣一系列的練習,既使學生鞏固了知識,提高了計算能力和學習興趣;又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也能與家長一起參與這項“家庭大事”,從而加強了家庭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測量實際居住面積,還可以將所學的測量知識轉化成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
3、讓生活中的數學更語言化,數學中的語言更生活化。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也是思維的結果,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數學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與兒童的認知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勵學生課堂中多說、多講、多問,使數學符號具有兒童化的語言功能。我認為,當前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提高應用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并非看哪個學生背概念多,背得概念與書中一字不差,就是高素質人才。所以,我主張書中概念活學活用,千萬不要死記硬背。例如:小數乘法我就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把法則概括成四個字——算、看、數、點。生活化的數學更貼近兒童生活,畢竟學生才是課堂上的主體。
生活經驗→數學問題→數學知識→實際問題。根據學生實際引發對數學的思考,進而轉化成數學知識。這樣的教學最終達到為“學生掌握生存本領,積累知識”而服務的目的。使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綜上所述,我認為數學教師的任務歸根究底就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識更兒童化、生活化的設計進課堂。數學離不開生活,因為它使數學變的更生動、更有活力;生活離不開數學,因為它又使實際問題解決起來更得法、更科學。
總之:我就是從以上五個方面去建立和諧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