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的教育理念沖擊傳統的教育體系,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數學課堂是主要陣地,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本文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運用生活素材,開發數學資源;借助生活經驗,形成認知沖突這五方面來闡述數學教學融入生活的重要性。
關鍵詞: 小學數學;生活情境;課堂教學;教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么,在他們的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結合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一、聯系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
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以后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很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我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例如,在教授完比和比例的知識后,筆者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帶學生來到操場,指著旗桿問:“誰能知道這根旗桿有多高?”有的同學估測說3至5米吧,大多數同學則搖頭。還有千奇百怪的方法說:用一根繩子送到頂端,從上往下量或者干脆把旗桿放倒測量。最后在筆者的引導下,同學們利用在同一時間里,物體的高度和它的影長成比例這個知識點,得出了旗桿的高度。從同學們的喜洋洋的臉上,筆者看到了他們成功的喜悅。
再如,在教完求平均數應用題以后,筆者要求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數據收集和整理來了解某家、某廠或某隊日常生活中的用電、用水的平均費用,自己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在完成元、角、分的教學以后,筆者利用數學活動課組織學生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師生互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商品交易游戲。對于一些后進生,筆者還帶著他們去學校商店,通過購買一些學習必需品,讓他們了解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在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為希望小學獻愛心活動過程中,筆者就借此東風,讓學生把家里的零錢湊起來,計算出總金額,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們之間的兌換和簡單的加減計算。筆者通過這些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我們的生活中是離不開數學的,數學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要想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就要從學生周圍熟悉的情境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感受數學。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遙不可及的。
如筆者在教學千米的認識的這一課時,讓學生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長?創設了這樣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小朋友從學校出發,到距離我們學校的人民公園,約有1千米。課前筆者利用短信平臺分配學生家長利用周六組織帶著孩子分別以步行、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的方式去感受一下這一段約1千米的路程,記錄下他們分別所用的時間。后來,在課堂上學生交流時,學生既深刻體會到了1千米到底有多長,又體驗了步行、自行車、摩托車、汽車行1千米所花的時間,從而有效地解決了教學難點。
三、提煉生活過程,發展思維能力
數學不是簡單的記憶和模仿,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例如,在教授軸對稱圖形時,筆者先在黑板上貼出正方形,長方形,等腰梯形,等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判斷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可以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五個圖形卡片,通過對每種圖形的不同折紙方法,不僅得出軸對稱圖形,還得出每個圖形有幾條對稱軸,折紙的活動是學生需要經歷的活動,通過折紙,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點的認識。在折紙辨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從對稱性的角度加深對每種圖形的認識。
四、運用生活素材,開發數學資源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要利用多媒體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例如,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時,并沒有按照課本的例題進行教學,筆者列舉了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一個例子:月底,小明的爸爸和媽媽領了工資,去家樂福超市購物,超市里擺設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瑯滿目,小明的爸爸看中了一條褲子,價值198元,他身上有323元,媽媽看中了一件上衣,價值397元,她身上有465元。他們該怎么付錢呢?怎樣才能付得更快?這里,教師賦于枯燥的數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時代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五、借助生活經驗,形成認知沖突
數學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的。在教學“認識分數”時,因為本課知識教學的生長點是二年級學生已經學會“平均分”的知識,所以,在教學中充分借助學生已有的認知體驗,精心設計了活動――先出示四個蘋果,再請上兩名同學,把它們平均分給這兩名學生會分嗎?學生很容易分出每人兩個;再換成兩個蘋果讓學生分,也很容易分出每人一個;再換成一個蘋果讓學生分,學生說每人分半個,這“一半”該用什么樣的數字來表示呢?我們這節課一起來認識分數,這一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要我們善于思考、勤于觀察,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在觀察中學習,并調動學生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采用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手段,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將得到極大的提高,真正實現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更好地為生活服務的教學宗旨。
參考文獻
[1] 柴修森,于欣主編.新課程怎樣教
[2] 魏國棟,呂達主編.新課程評價的理念與方法
[3] 《數學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