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都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合作性、探究性學習等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但是,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仍是重要問題,本文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新的策略。
關鍵詞: 新課改;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孩子的一生,影響國計民生。要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首先應提高課堂效率。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都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合作性、探究性學習等現代教學方式已經運用到小學語文課堂上,留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多了,課堂上學生肯做敢說了,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然而反思課堂熱鬧現象的背后,卻折射出一個深層次的問題:由于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不到位以及由于實施者缺乏必要的經驗和能力,課堂教學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現象。那么教師應當如何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吃透教材,創新教材,靈活方法
教材只是為教師提供一個思路、一個模式。新課程倡導教師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運用教學機智進行反思性教學,提升教學情境的適應性和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準確把握教材的科學體系和邏輯結構,把握教材的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把握教材的難點和疑點。然后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結合教材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等形式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才能讓學生興奮起來,才會讓學生感覺到學習過程的美妙,就好像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鮮花的清香。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充滿新意。比如:講童話故事時,可以讓學生演一演;講到詩歌,可以在教室開展詩歌朗誦會;泛讀課文時,可以夾雜著錄音及錄像等。這種教學方法會讓學生產生無窮的樂趣,從而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關注過程,分組學習
課改倡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在課改中已凸顯出多方面的優越性,然而我發現在教學中,有的語文教師把小組合作學習當作是“活躍課堂”的一種方式。課堂上熱熱鬧鬧的,可在熱鬧之后一些問題凸顯出來了:諸如“濫而不精”、“學而無效”等方面。那么如何讓小組合作真正有效,讓學生真正合作學習呢?首先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整體的研究,去除那些繁瑣雜亂的或者易懂的無必要的合作,其次我們在明確合作探究目標的基礎上,小組分工要明確。教師必須先分配好小組的成員,小組長,小組組員的分工,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有事可做:發材料,做實驗、記錄、發言、總結、匯報等等分別由不同的學生承擔,讓每個人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人人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任。然后建立合作機制。教師必須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組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最后還要教師適時引導。由于在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并通過提示、點撥等形式,保證合作成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三、把握評價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著重通過對某一問題的研究,讓學生了解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研究問題的意識。由此探究性學習的評價是一種形成性的評價,并能夠如實地反映學生的成長發展歷程。它突破了長期以來,在各種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不良現象,促使語文教師全面的、多層次的看待學生,積極采用多維、多極的評價方式,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習情況,并以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手段,從正面加以引導,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在課堂上的評價主要有:
1、口頭語言、體態語言評價。及時的語言評價具有針對性、激勵性、情境性、發展性的特點,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課而異。對于學生的回答,不論正確與否,老師都能及時做出評價,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個表揚的手勢,一句鼓勵的話,都能使學生心潮澎湃,甚至對他們的一生都有影響。
2、物質獎勵。通過評選“小小積極者”、“愛動腦筋星”等活動使學生感到光榮,未得到者有所向往,有所期待,從而更加踴躍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3、也可采用簡單易操作的量化表評價。評價可以對學生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進行量化評價,評價應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樣才能反映出學生的實際,做出客觀的評價。無論采取什么樣的評價,都應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建立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機制,將評價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靈活運用。
例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安排的。先請學生瀏覽全文,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印象,再通過多媒體展現爬山虎葉、莖、根的畫面,直觀形象地認識爬山虎,最后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挖掘并感受課文中情感因素。這樣學生眼前和心中自然會顯現出爬山虎生機盎然的生命力,感悟到作者筆下大自然的偉大與韻味,濃郁的情感隨之而產生了。他們產生的情感伴隨著教學活動,與作者同喜同悲,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奠定了感情基礎。再如古詩的學習,我們是詩的國度、詩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人們交流思想、溝通和傳遞信息的工具。
總的來說,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是語文教師教學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長久的、棘手的又必須要關注、要解決的問題。時代在進步,事物在發展,語文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方法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這需要我們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完善,讓小學語文教學真正做到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 沈德立主編.非智力因素與人才培養.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2] 張厚粲主編.心理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