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按照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觀點,如果在歷史教學中能將歷史問題生活化,使學生能在身邊找到歷史的影子,從歷史中找到現(xiàn)實的依據(jù)。并學會利用歷史知識理解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僅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更提高學生的成績。本文筆者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談了以下幾點看法,以供廣大同仁參考。
關鍵詞: 初中;歷史;生活
在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已是歷史教師所面臨的嚴峻問題。通過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把歷史知識融入現(xiàn)實生活,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并真正達到育人的效果。但如何讓歷史步入現(xiàn)實生活呢?我認為可利用三種課型解決:課外活動課、討論課及教師主講課。
一、室外活動課
室外活動課:即以課本內容為研究對象,組織學生帶著課本中產(chǎn)生問題走出教室,盡量把單調的歷史知識生活化。如:棉被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的用品,其構造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但它們最早是誰制造的,又是用何物制成的?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可以讓同學們先觀看“明朝的進步科技”一章中的插圖—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提花機,初步弄清其構造及首創(chuàng)者,再讓同學們到鄰近的紡織店觀看當代的紡織機,引導他們把二者加以比較,突出當代紡織機的先進性,并分析科技進步的原因,這樣就能把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了。
二、討論課
討論課:以學生互相切磋,討論到解決問題的一種課型,教師只起總結歸納作用。我在講述《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一節(jié)時,就提出了“十月革命究竟屬于哪一種性質”的問題,同學們各抒已見,爭論不休,有的同學把它視為“人民的反戰(zhàn)爭、反饑餓、反沙皇專制”的戰(zhàn)爭,有的則認為是一場大暴動……最后教師歸納:品評人物或事件,不能憑主觀臆斷或傳說,而應用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準確全面地加以分析。
三、教師主講課
此種方式是抓住學科滲透的特點,靈活地把“主科”知識應用到歷史教學中,要上好這一課型,首先要求老師知識面要廣,善于收集各種資料,能靈活地把各門知識綜合起來,真正做到“文理不分科”、“主次一體化”。如我們講解“巴黎和會”一節(jié)時,根據(jù)會議主要成員國代表居心叵測、暗藏心機的特點,巧妙地應用語文知識中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英國視為一只狡猾的狐貍,美國比喻成一只會唱歌的百靈鳥,法國則是一只兇狠的大老虎……這樣一類比,就讓同學們清楚地認識到各帝國主義之間的真實面目了,淺顯易懂,又容易讓人接受。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引用對聯(lián)、成語故事,激活課堂氣氛。
四、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
在新課程背景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主動地接受知識是教學的重要目標。歷史課程是反映過去時代的社會生活,與當前的生活實際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利用這一點,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地接受知識和探索知識。此外,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可以讓學生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情境中產(chǎn)生共鳴,體會到歷史的巨大魅力,從而愛上歷史。例如,在學習遠古居民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原始居民的衣食住行展示出來,學生可以感受到歷史與生活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對于形成自己的知識、觀點和態(tài)度具有重要意義。
五、開展實踐活動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結介生活實際開展實踐活動,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因而有助于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古人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實踐得來的東西,才是深刻具體的。例如,再學習朝代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段歷史短劇的表演,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會當時的歷史情境,對于強化學生的知識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六、教學過程中聯(lián)系生活
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是歷史知識學習的載體,知識點蘊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效組織教學活動可以保證教學效果,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形成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教學活動是實現(xiàn)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斯托利亞爾認為:“歷史教學是歷史活動的教學。”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本著為學生服務,為知識服務的原則,尤其要關心學生生活經(jīng)驗、滿足學生心理需要。在生活中尋找歷史知識的體現(xiàn),再用獲得的理論解決生活中的歷史問題,這是新課改后才提倡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比如,在教學“甲午中日戰(zhàn)爭”時,事先讓學生看中日甲午海戰(zhàn)的網(wǎng)絡資料,再讓學生聯(lián)系目前中日兩國就釣魚島之間的爭執(zhí),學生經(jīng)常看電視和網(wǎng)絡,對釣魚島并小陌生。以史為鏡觀察今天的中日關系,要求學生把自己了解到的釣魚島相關的知識講給學生聽,再將歷史影視劇中的甲午戰(zhàn)爭情況進行敘述。學生一下子就感覺到歷史學習并小難,而且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是如此密切,事實說明:釣魚島自古就是我國的領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生活化教學是因為知識都來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切科學知識的基礎,更是歷史知識的基礎。大浪淘沙,歷史流傳下來的珍貴無比。讓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淵源,掌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軌跡,總結經(jīng)驗,意義重大。總之,教無定法。誰能帶領學生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融合中得心應手,并使其最大限度的掌握歷史知識,他就是歷史教學的智者。
參考文獻
[1] 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
[2] 齊健編著.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法
[3] 齊健,魏效冰主編.新課程教學設計——初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