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結合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正如崔巒老師所說,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在“大語文觀”的指引下,以“大閱讀”為重要途徑,我校語文組推行利用經典誦讀來加大學生識字量,提高閱讀能力,培養語文素養,進而營造書香校園進行了可行有效的實踐活動探索。
一、小學階段開展經典誦讀的必要性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震驚世界的燦爛文化,這是一筆豐厚的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它鑄造了文明古國的中國心、民族魂,深遠而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華兒女,給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深深地烙上了龍的傳人的印記。從小多讀些經典詩詞,不但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而且能夠陶冶情操、培養起對真、善、美的熱愛,領悟人生的真諦。還能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培養對文學的興趣愛好,打下扎實的文學功底,陶冶他們的情操和審美情趣,全面提高整體素質。經典誦讀、古詩詞吟誦活動對于塑造少年兒童的靈魂,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無與倫比的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低年級學生要認識600~1800個常用漢字,這一巨大的任務讓很多從事低年級教學的老師感到很茫然。很多老師花大量的時間進行教學,學生花大量的時間進行書寫。可到后來學生的回生率和錯誤率依然居高不下,這是什么原因呢?在此,我想引用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知識應當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這就告訴了教育者,我們不能為了教字而教字。在教學生識字時,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思維極大的活躍。唯有這樣才有利于知識的有效吸收。我校努力建設“書香校園”,營造讀書氛圍。伴隨著優秀經典詩文的閱讀內容而來的是誦讀方法的興起,讓學生去整體感悟、吟詠、體味。
二、小學階段開展經典誦讀的可行性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大量識字、培養其閱讀興趣的最佳時期,整個小學階段是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可塑時期。錯過了這些機會,學生進入了小學高學段或中學,老師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倍功半”。學生最重要的閱讀就是讀經典,讀那些讀了之后一輩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曾經滄海難為水”的閱讀境界。
經典詩文是古代圣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因為經典教材以文言文居多,經典誦讀就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像我們的古人一樣接受文言文的滋養,奠定雄厚的語言基礎。而且它所具有的文學價值以及它所包蘊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誦讀它,可以修養身心,增加智慧,開啟成功之門;誦讀它,可以讓人懂得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享受快樂人生。開展經典誦讀,有利于使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專家認為,“道德”“品性”“氣質”等重要價格素養,很難“教”成,靠的是“陶冶”“熏習”或“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經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讓學生熟誦于口,濡染于心,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品性和修養,比單純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經典誦讀還能開發學生右腦,使人增強智慧,學習效率倍增。在誦讀過程中,孩子完全無心而放松,反復念唱的音韻律動與眼看經文的視覺作用,皆能刺激右腦。在左右腦同步運作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開發三至五倍,并可以同步開發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理解力與創造力。心理學研究表明,0~13歲是人的機械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學東西,不光記得快,而且記得牢。阿拉伯諺語曰:“少小時學習如金子上的雕刻,志大時學習如沙土上的記錄”。因此,抓住孩子記憶的黃金時代,讓他們誦讀些經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東西,既涵養身心,又開發智力,還增強能力,真會使他們牢記終生,也受益終生。
三、小學階段開展經典誦讀的內容與途徑
1、小學階段開展經典誦讀該選擇哪些合適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我們以經典文章、優秀詩文、格言警句、成語等為教材,在低年級活動課程中專門設經典誦讀課,將經典誦讀課的教學與一、二年級課外識字有機結合;在高年級中以午間閱讀和課外閱讀為主,增大學生的識字量,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經典教材選擇以《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論語》等為主,《詩經》《增廣賢文》《千字文》《唐詩300首》《史記》為輔,背誦吟唱相應相和。
為了讓低年級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加深對祖國五千年文化的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其次,可以讓孩子們接受優秀文學的熏陶,提高孩子們審美能力,豐富知識、啟迪智慧、發展潛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古詩詞經典誦讀教學活動,可以激發孩子們識字的持久熱情。下面摘錄我校一位低年級老師的教學隨筆:記得有一次,我第一次教孩子們學文中的一首小詩: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看著孩子們認真的可愛的樣子,我靈機一動,便把在書看到的這個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孩子們聽:一個小孩兒,牽著媽媽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氣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兒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歇腳;亭子外邊,花開得茂盛,小孩兒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兒,嘴里念叨著“……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來,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個迎春小喜神兒。他剛要動手,媽媽喝住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邊歇腳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兒聽了媽媽的話,就縮回了手。后來,花越開越多,數也數不過來了,此地就變成一座大花園……孩子們聽得入迷。在背誦時,孩子們興趣盎然,很快就把詩背了下來,并默寫出來,每個字都寫得那么工整,漂亮。此后,我多次利用先把古詩編成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再引導孩子們在誦讀中識字,孩子興趣高,識字的效果也很好。
除了課內的,我們還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進行識字,識字教學需要課本,但僅靠課本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把教材向課外延伸,把學生學習生字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最常接觸的《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里的內容、還有《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論語》等,都可以成為學生識字的最好材料。讓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廣告牌,商標、報刊,商品包裝物,還有各種雜志,這些都可以成為小學生識字的最好材料,讓他們收集起來,并摘抄在本子上。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教爸爸媽媽或者查字典讀一讀,并記住它。老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開展活動,讓孩子在課前背一背,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鼓勵學生想象、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的熱土。精選與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材內容相輔的經典古文,并嘗試在課堂教學中以合適的方法將古文與現代文融合起來進行教學。如《晏子使楚》、《負荊請罪》、《伯牙絕弦》、《臨死前的嚴監生》等課文的教學時,穿插相對應的經典古文著作,或對照、或比較、或拓展皆可。
2、小學階段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途徑與方法。最初,為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拓展學生的視野,幾個班的老師結合課堂教學,旁征博引,走進經典,引領經典誦讀之先。他們有的以《三字經》、格言警句、成語為主題,有的以唐詩宋詞為主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誦讀活動,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明顯得到提升,特別是在表達、理解、分析、習作等方面優于其它班級。在模范班的影響下,所有班級也相繼開展了誦讀活動:晨讀、午讀的時間進行閱讀文學經典,讓學生多背誦一些具有人文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經典詩文、妙詞佳句,讓它們滋養學生的語言,激活學生的心靈。讀《三字經》,誦唐詩宋詞,讀經典美文等。在探索中,老師們形成了共識:經典誦讀可以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加大識字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老師們采取的教學活動方式多種多樣,主要途徑有聽、看、讀、抄、講、賽等。
①聽。即聽廣播、聽錄音。通過播放國學經典、古詩文錄音,以及古詩詞為詞的名曲。讓學生通過名篇名句朗讀、賞析及有關的趣聞軼事,使古韻悅耳,沉浸其中,繼而遐想聯翩,心曠神怡。
②看。即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讓孩子觀看經典故事,還通過開辟“古詩角”“經典墻”,以及利用手抄報、黑板報等形式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古詩文佳作佳句。班級黑板報,開辟經典誦讀專欄,教室走廊、樓梯墻壁,學校會議室等處,張貼經典字畫。學生于課余可隨處欣賞這些佳作名言,感受經典氣息。
③讀。每天讀10分鐘,誦讀是學生走進經典的主要途徑,每周有固定的課堂誦讀經典時間。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吟誦,或者跟著多媒體設備反復誦讀。此外,布置學生在課余誦讀、閱讀經典名作。給學生誦讀情況反饋時間,由語文教師專門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④抄。讓學生摘錄、辦手抄報、進行經典詩文摘記等,引導學生辦手抄報、做節日卡片、編寫文集、寫誦讀日記、給詩配畫等活動,也是引導學生誦讀經典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詩文、名句抄下來,把自己對誦讀經典的感受、體會進行編輯,裝訂成一本本精致的小詩集,不僅僅是制作,更是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口誦心惟,熟讀精思”后的思想積淀。
⑤講。學生在背誦古詩文的基礎上,講解詩文的大意和所描繪的形象,講誦讀詩文的感受、心得和體會,通過“小手拉大手”,和家長一起,在誦讀了許多經典作品的基礎上,在活動中,讓學生盡力發揮各自的表演才能。
6)賽 即按班級、年級、學校逐層舉辦諸如“經典誦讀”表演賽、以經典誦讀為主題的書畫等比賽,學生積極參加,在五、六年級中開展的《草船借箭》、《晏子使楚》、《景陽岡》等課本劇表演,孩子們演繹的活靈活現,特別是課本劇《晏子使楚》多次搬上縣市級舞臺,成功的表演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誦讀經典的熱情迅速升溫。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經典誦讀與識字、閱讀、表達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語文教學之中,作為語文教學的補充、拓展和延伸,實現語文教學與經典古詩文誦讀的良性互動。如在識字中積累成語;在閱讀中品讀詩文;在習作中引用詩詞名句等,既加大識字量,也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礎。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在我校全體教師的努力和配合下,我語文組堅持了兩年多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預期的成果。對學校教育而言,通過經典誦讀營造一種適應生命成長的“書香”只是一個點的突破。它正像那宣紙上的一個生動的墨點,通過全校師生反復濡染,才讓我們聞到了書墨飄香,聽到了生命律動,看到了滿園春色。它帶給我們的啟示不只是今天的收獲,更是明天的求索。期待通過本次實踐探索的不斷深入,幽雅的人文氣息,厚重的校園文化底蘊必將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