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它要求學生由原來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探究式學習”總是圍繞具體的問題展開的,這就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現、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是幫助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和學生認知能力及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使教學的三維目標更容易落實,教學達到更佳的效果。
關鍵詞: 高中化學;探究式教學
一、教學情境創設的原則研究
1、真實性原則。一是情境內容真實:許多學生在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時感到困難,其根源在于學生學習知識技能時通常是脫離事物本來的真實情境。學習情境的性質決定所學知識在其他情境中再應用的可能性。脫離情境并且簡化所學知識,往往只能達到刻板的、不完整的、膚淺的理解。如果要求能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則必須要求學習和應用的情景有真實性,學習情境越真實,學習主體建構的知識越可靠,越牢固。二是學生體驗真實:創設教學情境要站在人的活動和環境的和諧統一的高度來審視情境,通過情境創設,巧妙的將真實背景與化學問題結合起來,為學生開辟一條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現實途徑,將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置于核心地位。
2、全程性原則。創設教學情境并不只局限于導入新課,情境不應只在講解新知識前發揮作用,他應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能激發和推動學生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和實踐活動等。不同時段創設的問題情境,將對教學起到不同的作用。新課引入時創設問題情境,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啟迪學生思維,調動學習積極性;課的結尾創設問題情境,能承上啟下,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新的境界,激發學生求知欲,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積極的心理準備;課堂中間創設問題情境,能調節課堂教學氣氛,掀起學生認知高潮。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探究性教學的策略
1、深挖教材,選擇探究的內容。運用探究性教學,要對探究性教學的內容進行選擇。教學的編排形式和內容表現出了課程的要求目標,是教學進行的依據。
2、創設教學情境,建立探究氛圍。問題和情境可以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引發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一般的探究教學情境形式有事實情境、實驗情境、問題情境。第一種方式主要是化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學科,教學內容源于生活,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學生在學習中會體會到解決問題時帶來的快樂,可以激發創新意識和熱情。第二種是實驗是化學的基礎,創設多種的直觀、真實、生動的實驗教學情境,可創造出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第三種是教師在教學中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是探究教學使用的普通方法,在課前提出問題,便于學生探究概念的形成,課后便于學生保持學習的持久興趣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精心組織引導,實施化學探究性教學。在引入課題中體現探究性教學。課題的引入應表現出探究性的教學。對新課程的引入,要采用合適的情境提出探究的主題,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講“笨、芳香烴”時,對于笨的化學式C6H6,教師可介紹科學家對苯的研究歷史,并提出問題:科學家是怎樣確定它的分子式和結構的?學生自然地就會去思考苯的結構,教師可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自己動手研究苯的結構。
三、實踐探究活動
探究過程一定要做到過程化,強調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細節觀察記錄,包括試劑使用量、具體化學反應中出現的光的、熱的、聲音等信息,培養他們的觀察力,這可以說是化學學習的中心環節。探究活動一是為了讓學生切身體會化學實驗的過程,另外也培養他們捕捉細節的能力,尤其對那些瞬間變化的過程,更是一種鍛煉。另外,還要注意探究活動中的自我保護。還是以硫及其化合物的轉化為例,探究活動中學生要仔細觀察反應物、水溶液的顏色變化,并注意避免有毒產物,尤其是有毒氣體的制造實驗。
四、用“問題”來強化學習動機
動機是發動并維持個體活動的內驅力。學生學習活動的動機是多方面的,直接興趣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它是由學習活動本身產生的。通俗地說,就是讓每個學生激動起來,行動起來。讓他們原來認為那些深奧難懂的知識、高不可攀的技能都躍躍一試并嘗試獲得成功。如在《烴的衍生物相互轉化》的教學準備階段,將知識點、能力點與學生的學習程度適當搭配,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課前發一道思考題,并布置好演講或投影或板書的任務。教師精設的思考題,是能讓學生 “跳起來能摘桃子”,課前學生的思考、討論和操作中遇到困難可向教師請教,讓他們在課堂上有機會講并能講對。
五、化學人文知識教學情境
化學這門學科的發展由來已久,在這其中所包含的人文故事可以說是可圈可點。歷史表明,眾多的歷史典故表面上看起來都是偶然現象,但這其中也必然包含有某種必然的聯系。將這些故事展示給學生,會產生出一種催人奮進,奮發向上的精神,進而促使學生更加努力的學習高中化學知識。比如在最為基本的主族元素性質的判斷中,我們可以引入當前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表的故事,看似一個個沒有規律的元素確被門捷列夫巧奪天工般的恰好放置在其本該存在的地方。而且其中安放的位置也存在著較強的規律性。正是通過這張表格,我們才可以推斷出為未知元素的理化性質。這樣將學生追其知識的行為與科學家探索不明元素的軌道結合起來,在教學上實現了質的飛躍。
要注意的是,不管哪一種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不是下降和削弱,而是更加重要和關鍵。當然,探究式教學模式遠遠不止以上幾種,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不生搬硬套。這樣,探究式教學才真正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來覺民.高中化學探究實驗教學策略研究[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
[2] 金力忠.高中化學情景教學的創建及措施分析[J].新課程學習:中,2012(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