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引入怎樣的情境才有效?這些都應該成為我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思考的問題。我們只有對“情境”的本質含義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對“情境”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價值有了較深刻的認識,才有可能正確地運用“情境”來組織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嘗試,本人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情景運用。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運用
情境教學是在當今課堂教學中經常運用的方法,什么是“教學情境”?課堂引入怎樣的情境才有效?這些都應該成為我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思考的問題。我們只有對“情境”的本質含義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對“情境”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價值有了較深刻的認識,才有可能正確地運用“情境”來組織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嘗試,本人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情景教學。
一、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要將知識傳授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拓展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把自己平時喜歡玩、喜歡看、喜歡吃的東西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驗,參與到探索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識,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現者、創造者。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計算”一節時,教師依據教材特點,指導學生將14個棱長為1 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各種不同的長方體,讓學生邊動手邊推斷所擺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并把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寫成算式求出積,再用數方塊的方法說說這些長方體的體積分別是多少,通過這一系列的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推理,既掌握了規律,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開拓了思路,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二、在新知識的探究中,創設實驗操作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得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究新知識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素材,設置“動”境,使學生借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對新知的主動探究。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教師不應機械地講解,假如設計下面這樣的情境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先讓學生利用準備好的紙板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當學生剪好后,要求學生分組互相檢查剪的情況。隨后,教師設問:“那個小組能夠利用手中的紙板,把它們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學生獨自拼擺。緊接著教師再問:“你所拼擺的圖形的底、高、面和其中的一個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關系?根據它們之間的關系,你能總結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學生們有的拼擺出一個長方形,有的拼擺出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觀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后教師再次引導學生探討:為什么公式中要除以2呢?這樣,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通過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維的自主探究,獲得了知識,同時也鍛煉了創造性思維。
三、利用多媒體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應該是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并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高的問題走出課堂。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恰到好處的創設問題情景,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可以為學生創設鮮明生動的問題情景,把所要解決的問題巧妙的展示出來,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容易理解,更愿意主動去探索。在教學《體積的認識》一課中,我在教學中為學生播放一首《烏鴉喝水》的兒歌,兒歌是用Flash制作的MTV,動畫短片生動有趣,一只烏鴉把小石頭投到瓶子中,瓶中的水面漸漸升高,最后烏鴉喝到了水,配上兒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生動的展示了小石頭占據了瓶底的空間,迫使水上漲占據上面的空間,為學生學習理解體積的概念做了較好的鋪墊。看完動畫后教師提問:“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進而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體積的學習和探索活動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好。教學時為學生創設鮮明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四、設計活動化情境
《課程標準》提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單純地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教學中,把問題情境活動化,就是讓學生投身到問題情境中去活動,使學生在口說、手做、耳聽、眼看、腦想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這有利于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于促進學生從動作思維向具體的形象思維過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認識物體”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讓學生一起搭積木,在游戲中了解物體是有不同形狀的;再引導學生把其中一些物體進行分類,依次觀察每類物體的共性,然后分別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直觀圖形,初步認識這些形狀;再讓學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類物體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組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類物體的特點,形成不同物體形狀的表象。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經歷了觀察分類——形成表象的過程,加深了對不同形狀物體的認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課堂上要多給一點時間和空間,盡量讓學生多說、多想、多做,多讓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
參考文獻
[1] 《數學課程標準》
[2]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