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那么怎樣的課堂教學結構才能構建這樣的學習氛圍呢?筆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談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氛圍;和諧教學課堂
是和諧校園的中樞和目的,是師生進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學氛圍的基礎,是保證教學成功的關鍵,是促進學校發展的生命線、風景線。新的基礎教育理論和課程改革正是從關注人生的高度出發注重課堂師生的互動,將教學過程視為動態生成。期望達到的效應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在師生互動中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如何構建和諧的教學課堂呢?
一、轉換語文教師的角色并加強理論學習
1、角色的轉變。從《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論來看,現代語文教師角色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韓愈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更為重要的是,語文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與學生彼此平等的溝通對象。語文教育教學過程的中心不是單純的教師,也不是單純的學生,教師和學生都是教育教學的中心人物。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通過教育教學的意圖、策略等影響學生,使得學生成為學習的行動者,讓學生享有獨特體驗、持續發展的權利。
2、加強理論學習,將課改新理念武裝在語文教師的頭腦中。語文教師是戰斗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教研人員。畢竟理論上要差一些。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甘當一名小學生。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自以為是,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因此語文老師不僅應積極參加上級有關部門統一安排下的相關的培訓活動,同時還在學校、教研組組織下結合自學深入學習教育部關于課程改革的精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等課改理念,有選擇有重點地學習理論著作。
二、了解學生情況,變通教法
由于課堂效益的歸宿在學生,如何讓學生學會,學好和會學是教師課前準備的關鍵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備學 生”。備學生就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和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教法設計,既不能低傳學生,做大量無用功,又不能高傳學生,導致大量學生學不會。了解學生的學情不能靠教師當然,不能用教師的水平和思維取代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應該堅持觀察,多調查,多分析。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探索好的教法,讓學生明白你要講的知識,理解、把握本課的重難點,這樣的教法是有效的,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形成互相尊重的師生關系
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和學生一起探討,共同解惑,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教學實踐充分表明,對學生熱愛、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引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要善于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和學生一起游戲等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上完課不要立即轉向就走,多和學生聊聊,把自己置身于學生之間與學生平起平坐。相信學生,鼓勵學生,學生自然而然會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效應,對學習具有很高的積極性。
四、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五、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課堂
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是指教師在課堂內給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方式培養的課堂,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學習為基礎,以問題為出發點,通過學生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課堂學習活動。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改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實施新課改的有效途徑,探究性學習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培養研究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的應試教育排斥了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發展,以往教師的權威宣傳窒息了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發展,過去教師對學生產生的疑問處理不當扼殺了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發展,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探究性學習的開放性、自主性、合作性、創造性的鮮明特征正好符合新課改的精神,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注意借助創設探究情景來展示學習目標,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探究沖動的行為,最終解決學習目標,還要注重開辟學習和應用知識機會的校外課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語文知識與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從生活和社會中廣泛搜集信息資料進行創新學習,從中發現問題、產生質疑,發現問題和產生質疑是探究性學習的起點,也是探究性學習的動力,每一個新問題的提出和設法解決就是一輪認識上的提高和能力上的增強,教師在探究性的教學中,不僅要努力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更重要的是激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從而養成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習慣,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加強新課程的進一步推進。
在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好學上進、互助互愛的集體氣氛。創設課堂氣氛的方式、途徑多種多樣,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靈活地采取適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