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生本教育實驗在國內百多所中小學學校開展后產生巨大的效果和社會影響,引起了教育界的強烈回響。然而生本教育的管理理念跟傳統教育的管理理念有所不同,生本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實踐中充分體會到教育的真諦。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對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打造高中歷史高效課堂有所思考。
關鍵詞: 高中;歷史;高效課堂
一、生本理念下高中歷史課堂的特點
1、平等性。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關系上。這樣的歷史課堂應該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平等交往的一個平臺。課堂中呈現的是和諧的生生關系和師生關系。
2、開放性。集中體現在學習過程的討論和交流上。只要學習需要,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沒有什么不可以討論的,可以是生生之間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之間的討論,任何學生有權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發表自己的見解。
3、自主性。體現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問題的提出者和問題的解決者都應該是學生。學生的求知需求是課堂教與學的依據。求知欲旺盛、充滿著好奇心的高中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4、合作性。主要體現在高中歷史日常教學中始終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小組成員之間在每堂歷史課里都有探究、交流、討論活動。每一個組員都有管理別人的責任和接受同伴管理和監督的義務。
5、生成性。主要體現在學生在課堂探究、討論、展示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新的問題,甚至是錯誤。這些問題和錯誤中的一部分會成為教師組織教學的優質資源。
二、課前精心準備是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前提
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做好課前教學設計的準備,高效課堂教學的精心設計應該是以科學的設計教學目標為起點的,三維教學目標對實施高效課堂教學起著調控的作用,直接影響課堂的效率。因此構建高效課堂,要使歷史“三維目標”協調發展。
所以精心備高中歷史教材、備高中歷史課程資源,了解學生,根據課堂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學對象的年齡、原有知識和認知能力等,去精心設計教學程序與方法:即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學情選擇不同的教法。努力體現“雙主體”的教學特色,形成新型學習伙伴和學習結構。善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只有教法和學法并重,才能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高效性。
仔細分析教學的重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生成點”,精心設計多維互動的教學活動。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預設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還要設計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分層課堂練習。
再根據教學流程和高中歷史教學的實際需要制作好教學相應的教具或課件等。合理繼承傳統的教學媒體,將現代教學媒體與教學目標緊密聯系在一起,來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恰當引進現代化教學媒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
三、呈現思考的問題或情境
要想創造最佳的教學效果,離不開好的課堂環境。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出引人入勝、妙趣橫生的情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問題才能使學生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沖突,進而撥動其思維之弦。準確有效的問題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進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因此歷史課堂上諸多問題的設計要巧妙、有深度,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拓展學生的視野。
四、開放教學內容
在歷史課堂上,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歷史教材,歷史教材集合了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的智慧,立足教材當然沒錯,但是如果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局限于教材,沒有任何突破,這也不利于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歷史教材上的內容都是一些經過整理篩選的精華內容,而古今中外的歷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如果僅僅把目光局限在歷史教材上,就會讓學生錯過好多東西,影響了學生知識面的拓展,進而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在開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時候,要注意開放教學內容,除了教材知識以外,教師可以從其他多種途徑給學生搜集更多的歷史資料,這樣不僅可以對教材資料進行有效地補充,同時也可以拓展學生的眼界,啟發學生的思維。
五、豐富課堂學生活動
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對象,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當處于學習主體的地位。然而,長久以來,我們都習慣于讓學生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講課,而忘記了學生的學習作用的發揮,從而造成了學生的思維活動缺乏活躍性。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多給學生留一些空間,在課堂上多開展一些能夠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圍繞著某個問題進行一場小型辯論賽,創設一定的歷史場景,讓學生進行一次角色扮演等。豐富的教學活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還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包括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六、思維拓展
將正在學習的知識點與前面學過的知識點進行聯系,培養學生調動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宏觀把握知識的能力。如:在講“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時,山于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經濟產業,很多學生的思維僅僅局限于農業方而。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則要擴展學生的思維,將知識的考慮而放寬,既要包括農業,還應該涉及到手工業、紡織業、制瓷業、商業等。
綜上所述,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已難以適應教學的發展,高效的高中歷史教學成了當務之急。而怎樣用生本理念打造高效的高中歷史課堂,需要教師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良好的教學素養及懂得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l] 張秀敏.高效歷史課堂需要把握好“三個點”[J].科研平臺,2013(4)
[2] 林三鍛.以學定教方能打造高效歷史課堂[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