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是學生學習過程不可避免的,也是教師的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不但要利用它培養孩子的智力,還要用它培養道德意志品質,讓它成為品質的熔爐。我們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學生,更不必去追求學生的絕對正確。相反,我認為錯誤發生的地方,恰恰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品質的大好機會。如果教師能把握機會,正確引導,錯誤就會成為學生品質的熔爐。
一、正確對待錯誤鍛造平常心
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維,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們要用平常心對待學生,讓他們真實地、自主地,展現自己的學習歷程,正視自己的錯誤。課堂上,我采取開“綠燈”的措施,來對待學生的錯誤。提倡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允許自由小議與插嘴”等。我的這盞“綠燈”,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實的保護,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們就會思維活躍,敢說、敢做,大膽創新,以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投入到學習中去,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他們不再害怕錯誤,甚至發現自己在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更多,記憶得更加牢固。
二、平和友善對待錯誤鍛造寬容心
由于學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要知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本來就應該是在不斷的探索中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角度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現偏差和錯誤是很正常的,這點對哪個孩子都是一樣的。但人的天性總是容易嘲笑別人的錯誤,忽略自己的錯誤,這樣做對別人是傷害,對自己卻是掩蓋。課堂上,我因勢利導,教育學生不要嘲笑別人,要正確衡量自己、正視自己。通過教育,學生們開始慢慢地認識到:平和友善的對待他人的錯誤是一個有禮貌、有素養的人應該做的。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們也越來越愿意幫助那些“犯了錯誤”的同學。
三、積極合作解決錯誤鍛造同情心
錯誤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伴產物,學生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生學習活動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資源、寶貴的教學資源。如果我們能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學生不僅能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上的變化和成長,還能體驗到人格的尊嚴、同情的力量和交往的樂趣,能較好地促進學生認知、能力與情感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與學生,要尊重、理解、寬容、不斥責、挖苦與嘲笑出錯的學生。讓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讓他們的思維結果充分得到暴露,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機化進行。
四、及時解決錯誤鍛造孩子的自強心
作為教師,當學生有了錯誤,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糾正錯誤。教師應把它作為教學的真正起點,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順應”他們的認知,掌握其錯誤思想運行的軌跡,摸清其錯誤源頭,然后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例如:我在教學《小數加法》時,計算“要購買自己喜歡的食品需要多少錢”時,有個學生出現了這樣的計算結果:3.6+0.9=3.15(元)。我沒有立刻作出評價,而是讓其他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提出觀點者為正方,反對者為反方。)
反方:我不同意,因為你沒有進位。
正方:我先算小數部分,6+9=15,再算整數部分,3+0=3。
反方:6和9表示的是“角”,相加之后是1元5角,超過1元,所以應該向元上進“1”,和整數部分的3元合在一起也就是4.5元。
正方(不好意思):噢!我弄錯了!
我讓學生比較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方法,從而引導他們發現在計算小數加法時也要對齊數位,哪一位相加滿十也要向前一位進一。我讓同學們鼓勵這位學生上講臺板書正確的計算過程,既加深了對知識的鞏固,又培養了孩子們面對錯誤的勇氣和自強心理。
新世紀的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僅要用一顆“平常心”、“寬容心”、“同情心”、“自強心”去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還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錯誤”這一教育資源,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最終讓糾正錯誤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成為學生品質的熔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