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鄉鎮基層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促進農村文化繁榮,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高基層群眾幸福指數,實現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娛樂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目的的文化活動。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情況下,群眾文化是建設和諧社會,活躍人民群眾健康向上的文娛生活,提高全民文明素質的重要手段。近幾年來基層文化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關鍵詞: 鄉鎮基層;文化建設
一、對鄉鎮文化站建設的重要性
1、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我國目前的經濟體制轉型是順應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要求的,這個轉型不僅表現在物質性的發達、而且要求社會文化進步。農村原有的文化資源原本不足,鄉鎮以下的農村基層文化設施、文化活動、文化更為貧乏。很多傳統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走向消亡。而鄉鎮文化站是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其職責是對群眾做好宣傳、組織、示范、引導。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為新農村文化指引方向。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與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目標相統一,建設和諧社會,農村文化建設要符合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要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共產黨員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鄉鎮文化站就要著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農民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接受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觀念等方面教育。從而提高思想道德素養、抵制不良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弘揚時代主旋律。
二、當前農村基層文化現狀
1、各級領導對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了清醒認識。當前,各級領導尤其是鄉鎮基層領導對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了清醒認識,主要表現在:農村節慶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農村文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機構和力度不斷加強。原州區除每年組織10場左右全區性的節慶文化活動和長年不間斷的集中“三下鄉”活動外,各鄉鎮重要節慶日文體活動精彩紛呈。
2、農村文化消費逐年增長。這主要反映在兩方面:一是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二是文化品位逐步提高。民間傳統的社戲、龍燈、廟會等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文化活動逐漸復蘇并不斷發揚光大。近幾年來,卡拉OK、健身跳舞等非傳統的都市文化活動在本區農村興起,并漸成時尚。
三、基層文化發展的對策研究
1、宣傳到位,群策群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先進文化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心骨、精氣神、發動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地位和作用。充分發揮各宣傳陣地的作用,加大文化建設的宣傳力度,廣泛爭取社會各界和各級政府的支持與配合,調動一起積極因素,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的文化建設網絡。
同時,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統籌城鄉中的文化建設與整合,切實負起領導責任,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實行必要的傾斜政策,認真落實各項文化建設項目,確保農村文化的健康發展。
2、對年齡結構層次不合理的現狀,要進行合理調配。也許由于機制體制和政治待遇、經濟待遇過低的原因,現在的年輕人不愿意從事基層文化工作,這就需要我們重視人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特別優秀的人才要用特殊的方式作為特殊人才引進。只有廣開門路,廣納賢才,輸入新鮮血液,才能盡快、徹底地改變基層文化隊伍青黃不接的現狀。
3、群眾支持是方向。廉政文化建設效果如何,群眾說了算,群眾的支持、配合和參與決定著廉政文化建設的方向。舉辦一些群眾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廉政文化活動,達到在娛樂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體現娛樂的目的。廉政文化既要體現時代特征、意義深遠,又要結合實際、豐富多彩,更要群眾理解和支持,只有這樣才是廉政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
四、對地方文化資源進行優化整合,豐富群眾文化的活動形式
文化形式多種多樣,相應的文化活動的形式也要豐富多彩。可以在基層開展以下投入少、影響大、效果好的文化活動:讀書征文活動,向廣大群眾推薦各種明理、致富的好書,通過征文比賽激發群眾讀書的熱情與積極性,當然各基層負責人要起到積極的帶頭作用,以免活動流于形式;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比賽,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有代表性的生產項目作為比賽內容,舉個實例某地就借鑒中央電視臺“360行”欄目的做法,吸引了眾多基層群眾報名參加。
五、立足多予,以城帶鄉
經過多年建設,城市文化建設日新月異,有了較大的發展,加大財政性建建設性資金向農村的投入,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資源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對農民群眾的服務,形成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共繁榮的局面。把“三下鄉”活動制度化,特別是要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積極引導和鼓勵城市文化隊伍下到農村傳經送寶,要堅持立足多予,加大投入,逐步加大財政投入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傾斜;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有效機制,把文化建設的重點逐步轉向農村,推動文化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文化公共產品向農村傾斜、城市文明成果向農村輻射。
通過大力加強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我們深刻體會到基層文化站大有可為。我們認識到,基層文化站只要心系人民群眾,圍繞如何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問題,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環境,全身入地投入,排除困難,爭取主動,創造性的開展工作,黨的文化惠民政策就一定能夠落到實處,群眾就一定能夠切實得到實惠。
參考文獻
[1] 賴先雄.淺談抓好鄉鎮基層群眾文化[J]. 大眾文藝,2010(14)
[2]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意見.京政發[2002]26號[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報,2002(22)
[3] 蔡銀芳.加強基層文化建設 推動文化事業發展[J].理論學習,2004(01)
[4] 任迅.推進基層文化建設的理論思考與實踐策略[J].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01)